沈阳产品推荐分享组

非标资产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非标资产的主要业务形式

   

   非标资产全称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2009年“四万亿”刺激后,信贷采取总量控制方式管理,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等成为银监会限制银行贷款投向领域,通过非标融资方式变相取得银行贷款就成为其主要的融资方式

 

   对于银行而言,出于规避信贷规模管制、,银行也积极借助信托、券商、保险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投资非标,常见的非标业务形式包括买入返售票据、信托受益权转让、同业代付、保险协议存款等。

 

2、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主要运作模式

  2.1买入返售票据

  买入返售票据,目前主要的是双买断方式,即由转贴现卖方以买断式卖出票据,双方约定在一定时期再以买断式购回。

 

   举例:如果银行A在资金临时不足时,将已经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卖给争行或贴现机构 B,并票据的所有权归银行B,同时与 B 签订买入返售合约。银行A签订这样一份合约,1,可能是银行A认为这一票据有价值,因为贴现都是折价,回购回来依然有利可图,票据违约风险很小;2、买入返售合约是有价值的,它降低了 B 的风险,同时还是卖断,对于急需资金的A 来说能获得更多的融资;3、银行A的这一贴现票据,可能贴现方(比如是企业C)仍然需要,会发生回购行为,因而A可能需要保留这一票据,因而签订买入返售。

 

   目的:银行通过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在同业之间转移腾挪票据资产,将原本占用信贷规模的“票据贴现”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从而达到压缩信贷规模、的目的。

 

 2.2 信托受益权转让

       A银行通过B银行和过桥企业最终将资金投给融资企业,达到了将交易性质转为同业业务和间接放贷的目的。

 

   举例:某地矿集团为当地城市商业银行(简称A银行)的授信客户,201212月向该行申请28亿元人民币贷款用于投资和开采煤矿资源。,资信、经营及财务状况良好,还款能力和担保能力较强,属于A银行的高端客户,A银行决定满足其资金需求。但A银行对该笔信贷投放存在种种顾虑,一是A银行贷款总量不足300亿元,28亿元的信贷投放将会触及银监会关于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不超过10%;二是贷款资产的风险权重高,直接发放贷款将大幅降低资本充足率。A银行要稳固客户资源和追求资金收益,就必须绕过上述制约。A银行采用的方法就是以信托受益权为平台,由信托公司、券商和其他银行(简称B银行)在出资方和融资方之间搭建融资通道。该交易主要涉及A银行、B银行、券商、信托公司和地矿集团五个主体,在提前对交易具体内容、利润分配、风险承担、各方权利和义务等协商一致的情况下,五方进行下列交易:

  1.签约券商资产管理。B银行作为委托人与券商签订《定向资产管理合同》,要求券商成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C,约定对该计划投资28亿元,并要求券商根据B银行的投资指令进行投资。

  2.成立信托计划。券商作为定向资产管理计划C的管理人,按照B银行的指令与信托公司签订《××国投·地矿集团股权收益权投资单一资金信托合同》,委托给信托公司28亿元资金。信托合同生效后,信托公司与地质勘查局签订《地矿集团股权收益权转让及回购合同》,以全额信托资金受让其持有的地矿集团100%股权的收益权,期限两年,合同存续期内,信托公司凭其受让的股权收益权参与地矿集团的利润分配。该信托为自益信托,券商代表其管理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C获得信托受益权。

 3.成立理财产品。B银行根据A银行委托,发行单一机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并从A银行募集资金28亿元。理财产品成立后,B银行将理财资金投资于定向资产管理计划C。由于资产管理计划C的投资标的是自益信托产品,因此B银行的理财产品实际投资的是信托受益权。至此,28亿元的A银行资金经过层层流转后进入地矿集团的公司账户,融资过程结束。

 

  目的:通过这种方式规避信贷规模管制、降低资本消耗。其中过桥企业可以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管计划等。。

 

  2.3 同业代付

 

   同业代付,是一家银行代替另一家银行来兑现信用承诺,主要基于信用证。即委托行根据客户的申请,以自身名义委托他行提供融资,他行在规定的对外付款日根据委托行的指示先行将款项划转至委托行账户上,委托行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他行代付款项本息。

 

   举例:即原来A银行要对工商企业C发放一笔融资款项,但为节省信贷规模、逃避贷存比、节省经济资本,找来同业B代替自己将贸易融资项下的融资款项打到C账户上,同时由于A银行占用了工商企业客户额度(或存入保证金、存单等完整覆盖风险敞口),B银行有理由相信A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占用A银行同业额度,实现放款。如此变形后,A银行没有实质性放款,转移至表外,B银行虽然向企业放了款,但没有占用工商企业额度,仅占用同业额度,不仅经济资本降至25%,而且能够从C处收取一定的中间业务收入,作为A银行感谢B银行挪表的“辛苦费”。

 

   目的:委托银行没有直接发放贷款,属于表外业务,但满足了客户融资需求,;对受托银行来说,该业务属于同业拆借业务也不计入贷款项下。

 

     2.4保险协议存款

 

   保险协议存款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自有资金(或理财资金)直接投资保险资管机构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计划,并持有到期,保险公司以资管计划资金存入资金需求行作为保险协议存款的业务。保险协议存款业务中,具体吸收保险协议存款的银行由出资银行指定,出资银行同时指定存款利率和期限,保险公司或保险资管公司在业务交易中仅起到通道作用。

 

  举例:简言之,操作方法是银行借用保险资管计划,将银行的同业存单变成协议存款,将收益较低的同业存单变成协议存款,银行可以增加1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的利差收益,而保险公司不承担主动管理职责,投资风险由委托人承担,却可以收取一笔通道费。

 

  目的:用于规避银行一般存款的考核指标压力,。

 

3、

   3.1以理财资金投资非标

 

   银行将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集中在一起,投向企业贷款,同业贷款、贴现票据、委托贷款及其他金融工具,或者直接进入银行资产池中,通过单一类信托、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机构,利用信托受益权等与非标资产对接,达到“曲线放贷”的目的。

 

   会计处理方面,银行通常只把保本型的理财产品记入资产负债表,而不正式承担信用风险的产品则记在表外代客理财科目中。

 

        2013年出台的“8号文”,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做出了规定。限制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规模的上限,为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同时规定商业银行对之前投资但达不到本通知要求的非标资产,应比照自营贷款于2013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

 

   “8号文”之后,银行通过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受到诸多限制,银行理财产品的非标业务规模逐渐压缩。银监会数据显示,2012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7.1万亿,其中非标类债券产品规模2.99万亿,占比约42%;而截至2015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3.67万亿元,非标资产规模3.72万亿,占比已经下降至15.73%,显著低于2012年。“8号文”促使大量非标业务从表外理财账户向表内同业项下转移。

 

   3.2以同业拆借资金投资非标

 

  ,主要业务类型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由于,同业业务中的的非标资产仅计提20%3个月内)或25%3个月外)的风险权重,。“8号文”之后,“买入返售”中非标规模迅速膨胀。

 

   但是,2014年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以下简称“127号文”),对同业业务进行了严格规范,特别是同业中的非标业务。“127号文”规定,买入返售下的金融资产必须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标准化资产,卖出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

 

127号文”之后,买入返售规模持续下滑,除了存量业务到期外,央行开始实施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同业业务纳入了评估体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则大幅攀升。

 

   3.3以自有资金投资非标

 

   “127,同业非标资产将放入“同业投资”下处理,应收款项类投资成为非标的新宠。即银行利用自营资金通过互买、腾挪等方式将非标资产转移至自营投资下。根据“127号文”规定,金融机构同业投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根据所投资基础资产的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

 

4、非标资产的出路

  

  、资管业务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已加速推进非标转标,力促同业业务、资管业务回归本源。非标资产规模已进入下降通道。据央行最新公布的2月社融数据,两大非标来源——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分别同比多减1922亿元、同比少增402亿元。

   

   在“控风险、降杠杆、去通道、强穿透”等组合拳下,银行非标资产将部分回归表内信贷,或通过发债,或转化为资产证券化产品,或进场交易,一部分没有能力继续融资的企业将会出清。目前,银行理财所投非标资产的上限是不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

 

   非标转“非非标”一般有四种途径:

   路径一,对于底层资产优质、现金流较强的非标融资项目,通过对资产估值、评级、流动性管理和风险评估等系统性工作,将非标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

   路径二,,抓紧时间通过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平台,提高非标资产的流动性和公允价值。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为例,最新登记的三笔资产分别来自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的企业。

   路径三,发债。一些资质较好的企业或地方平台可以通过发债的方式来获得银行的融资,进而偿还其在银行的非标融资。

   路径四,从表外回到表内,银行以信贷资金的方式承接。

 

5、非标资产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非标,其实一般就是指银行或者保险所购买的信托收益权或者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主要投向只有两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项目。之所以称它为非标,正是因为这两类资产不在任何市场上市,并且个体资质差异极大,并无标准化可言。


非标的转让极其简单,一般买方与卖方订立一个合同,双方盖章即可。非标的兴起,可以一直追溯到2009年起的银行信贷资产转让,本质上非常类似于目前的非标资产,并且培育出一批所谓的银行“同业业务”从业人员,,逐步演化到今天的非标,买卖的东西变了,实质从来没有变化。都是商业银行为了绕开贷款额度、资本金限制以及授信范围而发展出来的“金融创新”。


为什么银行在短短两三年间,就创造出一个近十万亿的”非标“市场呢?


正是因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非标产品,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处理,达到账面上的“低风险”高收益。这里就要提到用风险资本了。商业银行除了缴纳准备金外,放出的借款也需要有足够的风险资本作为保障。每一笔银行借出的款项,根据其所承担的风险,需要扣除相应的风险资本。资产与资产之间扣除比例是不同的,这个就叫“风险权重”。


比如国债的风险权重是0%,高风险债权的权重是150%。现在国债收益率4.5%左右,信托收益率10%左右。如果一个银行的风险资本仅有15亿,那么不考虑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信托被计提150%风险权重,银行最多只能买10亿元信托,多余的钱都需要去买国债,因为风险资本已经用完,只能使用不消耗风险资本的国债来提高收益。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利率需求很高。可是银行同业业务从业人员摸索出了凶残的“卖出回购”技术。他们首先将信托卖出,然后跟买入方签订一个远期买入协议。这样,信托就“出表”了。瞬间,对于这家银行而言,就没有信托来占用风险资本了。由于接入这个信托的机构(一般也是银行)实际上相当于借出资金,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他所要求的成本也就在市场资金成本附近,我们假设是5%吧。那么最早买信托的银行,相当于利用“卖出回购”和信托工具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完全不消耗风险资本,同时收益率在10%的类“国债”。对于接入信托远期卖出的那家银行而言,问题也不大,因为对它来说,这是一个“买入返售”交易,,只记25%的风险权重,跟持有商业银行债权一样合算。


试想一下,如果A银行买B银行的信托,B银行买A银行的信托,如此循环...那么瞬间就可以“创造”出4倍的风险资本来。而银行的钱是有限的,谁还会买国债呢?


实际上,在货币较为紧张的环境下,不止债券受到了挤压。房贷之所以最近难贷了,部分原因是因为房贷受到非标挤压(房贷权重是45%,但是贷款利率一般不超过7%,也算低风险资产了)。

 

参考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120226/answer/20453929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333169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