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产品推荐分享组

危急时刻,港币到底怎么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港元保卫战激战正酣!今天早上,香港金管局再次两度入市,共买入约51.02亿港元,捍卫汇率稳定。自从4月12日至今,在7天时间内,香港金管局已经10次入市维持汇率,累计买入337亿港元。


数据显示,自2017年开始港币对10%左右,对欧元贬值了16%左右,对日元贬值了10%左右。下图为港币对美元和港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图。


图片来源于新浪财经


香港金管局表示,港元利率其实自2015年以来已缓慢上升,只是比美息上升慢,但息差扩大会带来套利交易诱因,使港元转弱并触发弱方兑换保证。若主动调控以提升港元利率,可能会引致资金流入香港,而抵销利率上升的效果。另外,如果金管局主动采取利率调控操作,容易令市场对香港遵守联系汇率的决心和意志产生疑虑。


香港金管局的干预,不禁让人联想到20年前索罗斯做空港元时,政府出手救市的情形,另外,在机构预测香港出现了54个金融危机初期警报灯后,市场开始猜想,港币保卫战是否将再次打响?索罗斯会不会卷土重来?


要了解清楚这一连串事情,我们先来看看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


香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发行局,纸币大部分由3家发钞银行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发行。法例规定发钞银行发钞时,需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并记入外汇基金的帐目,以购买负债证明书,作为所发钞纸币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纸币时,金管局会赎回负债证明书,银行则自外汇基金收回等值美元。


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10月实行以来,经历了多次考验,包括1987年股灾、1990年波斯湾战争、1991年国商集团倒闭、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4/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以及最近的亚洲金融危机。面对这些冲击,联系汇率仍然稳如盘石。联系汇率制度是本港货币与金融稳定的基石,香港政府致力推行联系汇率制度,以维持汇率稳定。


联系汇率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还可以束缚着政府,使其理财小心谨慎。在80年代中英谈判前后和90年代香港回归过程中,联系汇率制度就起了积极的稳定作用。


港币为什么持续走弱?

说到港汇持续走弱的原因,还要从联系汇率制度谈起。


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英国就为殖民地提出并设立了与英镑挂勾的联系汇率制度。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改与美元挂钩,之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股市出现股灾,市民对港元信心出现动摇,港元不断贬值,直至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港元兑美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香港政府于当年10月,再度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公布与美元挂钩联系汇率制度,此后,港元拆息(Hibor)一直与美元拆息(Libor)走势同步。


本轮港元走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息差走阔,利率是因,汇率是果。


受美联储加息的提振,年初以来,美元Libor从1.6969%一路推高至13日的2.3416%上方,刷新自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而Hibor却一直在低位徘徊,从年初的1.3061%下滑至金管局出手前(12日)的1.1725%。


(来源wind资讯)


3月8日,针对港元的弱势,金管局总裁陈德霖于《汇思》撰文《港汇转弱,何惧之有》中也特意提到:“美国联储局自2015年12月起一共加了5次利息,港美息差拉阔,因此为港元流向美元提供更大诱因,港元汇率转弱,十分正常。”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虽然美国和香港都在同步加息,但是由于香港市场流动性太充足,香港加息对市场利率并没有太大影响,造成了香港和美国两者短期市场利率的息差不断扩大。


Libor的上升和Hibor的下滑,使港美拆息息差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港元的持续走弱。目前,港美拆息息差接近10年以来最大,至100基点,相当于持有港元和美元的利息收益相差1%。因此市场纷纷抛售港元,换取美元,再发放美元贷款或购买美元债券套息。


正常情况下,套息交易应导致息差收窄,但实际情况却是港美拆息息差不断扩大。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源于港元融资不足和美元中心化的作祟。


首先,港元融资不足压低了港元利率。由于港元的需求主要源于房地产抵押贷款,而为了遏制房价大涨(香港2月楼价指数已连升23个月),香港政府将新购房首付调高至5成以上,这使得抵押贷款比率降至1998年以来最低;,商业银行将港元投放到银行间市场,直接导致Hibor维持低水平。香港楼市和股市等资产价格的上升没能推升Hibor,成为港元贬值的最直接原因。


再者,市场对于美元融资的需求旺盛,导致了Libor的飙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跨国公司聚集地和亚洲融资中心,香港融资的主流货币仍然是美元。即使企业融来了港元,出于国际结算便利等原因,也往往会通过货币掉期换成美元。


息差扩大或维持较高水平便意味着套息机会的存在和动力增强,卖出低息货币(港元)、持有高息货币(美元)的套息交易这种成熟的交易方式是使得港元贬值的主要原因,这与资金从股市、房市流出有本质区别,并且,套息交易暂未造成香港利率回升,即流动性宽松的局面没有出现改变,不构成对股市的利空。


综上,近期港元之所以走弱,是利差主导了港元汇率,而非主导港元汇率和香港利率,对市场并无显著负面影响。


港币会不会大跌?

此次港元贬值触及红线,不禁使人联想到投资大鳄索罗斯1998年做空港元时的情景。


回顾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索罗斯在带领国际炒家横扫东南亚后,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和股市泡沫隐现的香港。

1998年香港金融危机前,香港房地产投机盛行。其中,1984-1997年,主要物业价格上涨12倍,由此造成的经济过热又导致工资水平和股市飙升(恒生指数在1997年上半年上涨40%,当年7月连创11次新高)。

当时索罗斯判断,港元将持贬值趋势,且维持住联系汇率制度的成本高昂,因此认定香港特区政府挺不过去。

随后,对冲基金开始了对港元长达十几个月的持续进攻,首先大量沽空港元现汇换美元,同时卖空港元期货,然后在股市抛空港股现货,并于此前后在恒生指数期货市场大量沽售期指合约。

1998年8月5月-7月,对冲基金抛售的港元高达460亿。此后,香港金管局奋起抗击,动用千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大举吸纳港元,并进入股市和恒指期货市场大举吸纳,最终击退了国际炒家。


不过面对市场对索罗斯做空港元重现的担忧,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与当年新兴市场基本面较弱、市场泡沫高企的情况不同,如今香港市场已进入经济扩张周期、杠杆率也得到控制,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座富得流油的城市在宏观上看不出太大的问题。2017年香港GDP增长3.8%,增长强劲,近来的汇率波动主要与利差有关。


陈德霖在香港金管局首次入市时曾表示,金管局有足够能力维持港元汇价的稳定和应付资金大规模流动的情况,市场毋须担心。截至3月末,香港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4430亿美元,虽然较2月末的4435亿美元小幅减少,但仍是历史第三高。金管局拥有足够的港币来维持联系汇率制度,对市场进行干预。


自2009年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后,有大约1300亿美元流入香港,经银行和金管局兑换成港元。陈德霖称,金管局收到这笔相等于1万亿港元的资金,没有花掉一分一毫,全数放入外汇基金的“支持组合”内。这个组合主要投放在高流动性和信贷质素良好的美元资产,例如美国国库券,能够迅速变现成美元,金管局可以发挥“超级找换店”的功能,随时能应付极端情况下的大额资金兑换和流走。


港媒援引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的话报道称,港汇持续走弱,金管局出手“一如所料”,在美国两年多来加息6次后,港元与美元息差明显拉大,吸引套利交易使港元流向美元,最终会令部分资金流出香港,为港息正常化提供条件,他“非常有信心香港能够应付极端情况下资金大量流走引发的挑战”。


文章素材来源于中国证券报、腾讯证券、和讯网、wind资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章所含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对文中涉及股票不承诺盈利可能性,对使用本观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