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产品推荐分享组

《滚雪球》(上下册)书摘-18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


◆ 2 太阳谷


>> 巴菲特对每一天、每个小时都作了安排。


>>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964年12月31日 874.121981年12月31日 875.00巴菲特走到屏幕前,开始进行解说。在这17年的时间里,经济规模增长了5倍,《财富》500强企业销售额的增长超过5倍。然而,在这17年里,股票市场完完全全落在了后面。


>> 在巴菲特早期辉煌的日子里,股票价格很便宜,巴菲特把股票一把一把地积攒到一起,几乎就他一个人注意到了地上无人问津的金苹果。


>>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障碍越来越多,进行投资、保持优势、发现人所未见的价值,这些事情的难度都在增大。


◆ 3 习惯性动物


>> 如果待在奥马哈,他会从住了40年的房子出发,行车1.5英里,在早上8点半达到基威特广场的办公室——他在这里工作也快40年了。


>> 当客人离开的时候,巴菲特会在送他们回机场之前,顺道带他们去麦当劳吃午餐,这可能又会令这些知名政客或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大吃一惊。


◆ 9 沾油墨的指头


>> 14岁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他最喜欢的书《赚1 000美元的1 000招》提出的第一步。他现在的储蓄总额大概是1 000美元。他对这个成绩感到非常自豪。到那时为止,在赚钱方面,他做得很出色。他知道,保持领先位置是通向目标的途径。


◆ 12 地下卖场


>> 大部分人看了戴尔·卡内基的书后,会惊叹卡内基说得真是有道理啊,然后,他们就把书搁置到一边,全然忘记。和这些人不同,沃伦非同一般地集中精神学习和运用这套东西。他时不时地复习这些想法,并不断加以应用。即使他遭遇失败,忘掉这事,或者长时间没有动用这套方法,他最后也会回过头重新开始练习。


◆ 13 赛马场规则


>> 赛马场靠的就是人们不停歇地,直到他们输钱为止。难道一个出色的专业人不能对这些规律善加利用,并赢到钱吗?


>> 我不应该每场比赛都。我犯了最严重的错误,输钱了,而我认为我那天能把输的钱赢回来。之前说过的第一条规则是第一轮比赛后,没有人就此罢手。第二条规则是不要以为输到底还能把钱赢回来。你知道,这是非常基本的道理。沃伦意识到他做出了一个情绪化的决定吗?噢,是的。噢,我觉得很恼火。那是我最后一次做这样的事。


◆ 16 一记好球


>> 因为沃伦把每1美元都看成将来某一天的10美元,因此,除了必需的花费外,他是不会多拿出1美元的。每一分钱都是雪球的一片小雪花。


◆ 17 珠穆朗玛峰


>> 他的教学直接取材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案例。每次他在课堂上提到某只股票,学生都会跑去购买这只股票,从而推高股价,令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购买成本更高。这让杰里·纽曼有点儿抓狂。为什么要让其他人参与到公司正在做的买卖当中,从而增加公司业务的难度?要在华尔街上挣钱就意味着你得严守你的理念和想法。


>> 格雷厄姆主要通过他的数字分析技巧来获得高收益率。在他之前,评估证券的价值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猜测。格雷厄姆首创了一套精密的系统方法来分析股票的价值,他喜欢只分析公开信息——通常是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而即便是公司管理层的公开会议,他也很少去参加。


>> 格雷厄姆说,企业和人没有什么不同,一个人会认为自己的净资产是7 000美元——价值50 000美元的房子,减去45 000美元的抵押贷款,加上其他储蓄2 000美元。和人一样,企业有属于自己的资产,比如它生产并销售的产品,也有要支付的债务,即负债。卖掉所有资产并支付债务,剩下的就是公司的股东权益,或者叫净资产。


>> 格雷厄姆的方法或许能打动研究这种方法的人。有的人能立刻领会,将之作为一种非常巧妙的寻宝之法;而有的人则将其视为沉闷的作业而畏缩退避。沃伦的反应就如一个在山洞里度过了一生的人,从山洞中出来第一次感知到现实时,在阳光下眨着眼睛。


>> 格雷厄姆早期的经历让他心有余悸,并让他养成了假设最坏可能的习惯。从他在1932年发表于《福布斯》的文章可以看出,格雷厄姆看待企业时更多考虑的是倒闭价值而不是存活价值,并多以公司已经倒闭,即关门并被清算时的价值来思考一只股票的价值。格雷厄姆总是暗暗回顾20世纪30年代,当时有非常多的企业倒闭。他一直让公司保持小规模运作,部分原因就在于他非常厌恶风险。他很少过多地购买任何公司的股票,无论公司经营得多完美。


>> 杰克·亚历山大说,沃伦“是个非常专心致志的人,他可以专注得像一只聚光灯,几乎是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保持专注,我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觉”。[插图]沃伦能够引述格雷厄姆的投资案例,也能提出自己的投资案例。他常去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看以前的老报纸,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


>> ,安稳的工作非常重要,而美国人都相信,从政府到大企业,这些机构在本质上都是乐善好施的。在机构的蜂房里面找到一间巢室,并学会如何适应,这是人们通常的预期。我觉得,班里没有一个人在思考美国钢铁公司是否是一家好公司。我的意思是说,这是一家大公司,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过,他们正在登上哪一类“列车”。


◆ 19 怯场


>> 我一页一页地查阅《穆迪手册》,内容涉及工业、运输、银行以及金融,总共10 000页,而我查阅了两遍。我确实每个行业都看——虽然有些看得不太仔细。


>> 沃伦曾经为削减开支而住在哥伦比亚大学服务员的房间,吃奶酪三明治,他那时的活动就是去听讲座或为他们弹夏威夷四弦琴,而不是去时髦的俱乐部。


◆ 20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


>> 和沃伦不一样的是,他并不关注钱本身,也不是将交易看成是比赛而感兴趣。对于他而言,挑选股票就是一个智力测验。一次,我们正在等电梯。我们准备到位于查宁大楼底层的自助餐厅吃饭。本杰明对我说:“记住一件事,沃伦,钱并不会让我和你的生活有太多不同,我们现在都将去楼下自助餐厅吃饭,每天在一起工作,而且很开心。因此不要过于操心钱了,因为它不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有多么不一样。”


◆ 22 隐藏的光辉


>> 他仔细研读《穆迪手册》,寻找好的主意,一家公司接着一家公司地吸收数据。白天,他会到图书馆看报纸和工业贸易杂志。和他小时候送报纸一样,他亲自认真处理有价值的事情,自得其乐。他在IBM打字机上亲自打信,小心地将专用信笺在托架上摆放整齐。需要复写的时候,他会在第一页纸的后面放上蓝色的复写纸和薄的像纸巾一样的半透明纸。他自己整理文件归档、记账以及报税。这些数字可以精确地衡量工作成果、记录工作,这个特点让沃伦乐在其中。


◆ 23 奥马哈俱乐部


>> 芒格对这个留着平头、比他小6岁的巴菲特知之甚少。不过和他对生活的总体期望一致的是,他对这次会面的期望值并不是很高。[插图]他已经养成了不对任何事物期望太高的习惯,这样永远都不会失望。


>> 在他傲慢的外表之下,对真正的成就怀有深深敬意的心,让他能够真正地谦虚


◆ 26 黄金堆


>> 不过,他的投资风格仍然反映了格雷厄姆的习惯,以生意终结时而不是可以继续生存的价值作为判断基础。但芒格希望巴菲特以别的而不是纯粹的数据条件定义安全边际。


◆ 27 愚蠢行为


>> 巴菲特一点儿也不害怕集中加仓,他一直不停地买进运通公司的股票,到1966年已经在该股票上花了1 300万美元。他觉得合伙人们应该了解一个新的“基本准则”:“我们远远没有像大多数投资机构那样,进行多样化投资。也许我们会将高达40%的资产净值投资于单一股票,而这是建立在两个条件之上:我们的事实和推理具有极大可能的正确性,并且任何大幅改变投资潜在价值的可能性很小。”


>> 他很少,几乎不会因为非常想得到一只股票而提高报价。


◆ 30 “喷气机”杰克


>> 作为一个永不停歇的学习机器,他希望了解所有应该了解的有关保险业务的内容。他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籍,开始了解林沃尔特的策略——为那些最难投保的客户们承保。


◆ 33 解体


>> 沃伦每天早上来了后,先挂上帽子,然后消失在这个圣殿里阅读。过一会儿他会出现,对格拉迪丝说:“帮我接查理。”然后他关上门,开始打电话。接下来的这一天就是在电话和阅读之间来回切换,深入研究要买的公司和股票。偶尔他会再次出现,告诉比尔·斯科特执行某项交易。


◆ 40 如何避免经营一家公共图书馆


>> 在1970年以大概40美元一股买进伯克希尔股票的那些合伙人们,似乎在5年后并没有富裕起来。“对任何持有我们股票的人,”芒格说,“看起来好像是很长时间都没有收到什么利好消息了。总的来说,这不是我们的合伙人以前所经历过的。纸上的记录看起来真是糟糕,然而在未来,也许你称为“内部记分卡”的东西,也就是真正的业务势头,却一直在增加。”


◆ 41 然后呢?


>> 凯瑟琳·格雷厄姆为这对新婚夫妇送了一份礼物,之后她就给巴菲特打电话,说她感觉很难受,因为豪伊短短的感谢信中竟然拼错了三个单词。


>> 47岁时,沃伦已经实现了他的一切梦想,他的身家高达7 200万美元,而他所经营的公司市价已经达到了1.35亿美元。[插图]他的报纸已经两次荣获新闻界的最高奖。他是奥马哈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在全国范围内他的知名度也在不断上升。他是最大的地方银行的董事会成员,;他是三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并且成功地买进和卖出了许多公司的股票,而多数人可能一生也说不出这些公司的名字来。他最初的合伙人大多成了超级富翁。


◆ 42 最高荣誉


>> 即使在护士的辅助下,他都无法站着洗澡,因为剧烈的疼痛会导致他眩晕。他告诉巴菲特他不想活了。他十分害怕再经受一次这样的折磨,同时也可能面临失明的威胁,他决定不再对右眼的白内障做切除手术了,只采取保守治疗,不再切除晶状体了。因此,他只好戴着一副老式、像水母一样厚的白内障眼镜,把它挂在他的“好”眼上。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下)


◆ 46 两难抉择


>> 1981年的股东大会上,前来参加股东大会的只有22人,林沃尔特不得不临时调集公司员工来为巴菲特捧场,他这样做只是不希望看到老板因为人少而难堪。


>> 一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搬出了法国著名数学家路易斯·巴切利亚在1900年提出的市场随机漫步理论[插图],巴切利亚认为市场就是由社会投机者构成的一个整体,市场的规则就是“随机漫步”,市场价格的变动也呈现出随机漫步的特点。


◆ 47 不眠之夜


>> 在股灾发生后,人们不断听到股市崩盘的消息,不断被累加的损失轰炸着,但是巴菲特、蒂施、戈特斯曼、鲁安、芒格等人却在关注股票价格,不断打着电话。股灾之后,他们没有选择抛售股票,而是在不断买进!对,他们在不断买进!


>> 一直以来,巴菲特就以“保守”著称,通常情况下他只向人们推荐极其安全和低回报的投资,国库券或者市政债券就是巴菲特给出的最好选择,特别是面对多丽丝这样的离异女士时更是如此。当然,巴菲特自己不会选择这些低回报的债券来投资。


◆ 50 卵巢彩票


>> 之后比尔开始试图说服我购买一台电脑,但我告诉他我不知电脑能为我做些什么,我不在意我所投项目的具体变化曲线,我不想每5分钟就看一下结果,我告诉他我对这一切把握得很清楚。


>> 晚饭的时候,盖茨的父亲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专注”,而比尔的答案和我的一样!


◆ 54 一个分号


>> 股东大会现场的情景着实令人难堪。面对股东,巴菲特第一次发现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对他失望了:近50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毁于一旦,股东们都开始反对他了。他的年龄骤然成为老朽落后的象征,而不再是炫耀经验阅历的资本。现在媒体称他是一位老人。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