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的职能介绍里第十一条写到:(十一)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也正是因为央行是货币的发行人,负责给市场投放、回收货币,而货币是经济运行的奶水,根据“有奶便是娘”的原则,金融机构小伙伴们亲切地称央行为“央妈”。
职能介绍里还有这么两条:(三)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八)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负责对因化解金融风险而使用中央银行资金机构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
从上面的第三条和第八条可以看出,央妈应该做“银行的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然而,在几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央行并不是做为“银行的银行”通过调控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而间接控制市场融资方的资金成本。而是制定基准利率后只允许商业银行在一个很小的幅度内自主决定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这样等于央行变相地直接决定了市场融资方的资金成本,绕过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沦为通道。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强有力地掌控市场基准利率,但是坏处却是让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体系的机制失效,无法实现利率市场化,导致资源错配,市场失灵。
上图是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最后一次的基准利率的调整是在2015年10月24日,基准利率将至历史最低的1.5%(其他期限也类似,不一一列举)。同时央行表示,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至此,利率市场化迈出关键的一步,央妈的转型也露了半张脸。
央妈这么做是有底气的。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度,央妈也开始更多地用SLF、MLF、逆回购等控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SLF: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简称SLF),它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是全球大多数中央银行都设立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
MLF: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于2014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发放方式为质押方式,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逆回购:央行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注:一级交易商是指具备一定资格、可以直接向国库券发行部门承销和投标国库券的交易商团体,一般包括资金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简单解释就是主动借出资金,获取债券质押的交易就称为逆回购交易,此时央行扮演投资者,是接受债券质押、借出资金的融出方。
上面三张图分别是SLF余额、MLF到期量和逆回购到期量,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从2015年左右起,三者才开始有频繁的操作,其中,SLF在2016年以前余额一度将至0,后面才慢慢重启。这也是央妈把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降到历史最低并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时间。
央妈已经放弃了存款基准利率。
北京时间3月22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从1.25%-1.5%调升到1.5%-1.75%。随后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鹰派讲话。
3月22日,中国央行OMO逆回购利率上调5BP至2.55%,SLF利率隔夜、七天和月度均上调5BP至3.40%、3.55%和3.90%。
看到没,央妈也开始学美联储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进而控制市场资金成本,要做真正的“银行的银行”和“最后贷款人”。
央妈的转型露出了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