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中国作为一个国际非营利机构,从1993年运营至今,已经25年。
很多人都好奇,JA在中国是怎么走过这25年的?这样创新的公益模式如何在中国发展起来的,还得到了这么多学校、企业的认可?
今天,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
JA是一个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国际非营利教育机构。首先,我们科普一下JA Worldwide的历史。早在1919年(明年就是JA全球100周年呢),当时一战刚结束不久,三位美国企业家——AT&T的总裁Horace A. Moses,Strathmore Paper的总裁Theodore Vail以及马萨诸塞州参议员Winthrop M. Crane一起创立了JA。
因为这些企业家看到了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希望通过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获得就业必备的能力。
我们说回JA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从25年前开始讲起。
1993年,美国的华裔企业家周保罗先生在JA Worldwide董事会出任董事,他看到JA课程的价值,坚信未来祖国经济的腾飞,需要国际化的商业经济人才。
于是,他与夫人周施艾黎女士同年创立了JA中国,希望为祖国青少年的成长贡献力量。
大家还记得JA的全称吧?Junior Achievement,一长串英文,不太好念,所以现在大家都简称JA。
JA刚来中国的时候,90年代初期,国内英文普及程度还不高,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念我们的名字,因为当时的logo长成这样:
于是,我们就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青年成就”,妥妥地意译过来的,没毛病,然后我们在国内运营就有了具有辨识度的新logo:
去年,因为JA Worldwide全球大家庭统一视觉形象,便于将来更多国家间的交流,于是我们对logo进行了升级,中英合璧,也把长串的英文缩减成了大家熟悉的“JA”:
虽然这25年间,我们的logo有一些改变,但是一直没变的就是那个绿色的三角:JA作为连接工商界和教育界的桥梁,提供了一个学生成长的平台。
回到1993年开始说起,90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你们还记得吗?
用一张199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照片唤醒你的记忆!这种视觉效果可以说是很有历史感了~
噢,可能还不太行,我们有些90后的志愿者,那个时候才刚刚出生或者可能还没出生,那就看看下面几张图了解一下吧。
1993年的米票,知道米票是什么不?
50年代开始,大家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直到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才宣告停止使用。
1000元的国库券,知道国库券是什么不?
你们肯定听过国债,其实它就是票面形式的国库债券,我国在1998年已经停止了这种国库券的发行。
看过《童话大王》的同学请举手!
小编看到你们了,那JA中国成立的时候你们都还是小屁孩呢。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第五年,国内对“非营利机构”这个词还没有概念,也没有听说过“财商教育”,让学校和教育部门接受我们比登天还难。
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之下,我们坚持拜访一间间学校,慢慢地让教育部门了解我们。同时,我们也积极地与政府、企业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对未来的中国多么有意义。
直到2001年,学校对我们敞开了大门,也逐渐有了企业给予我们资金和志愿者的支持。
(长图有点长,因为有很多故事想讲给你们听,最最重要的在文末喔;)
JA中国真诚感谢这一路走来,给予我们帮助、支持和信任的社会各界人士。正因为有你们的相伴,我们才能在这25年间,累计影响中国超过六百万青少年。
育人的过程很漫长,公益教育需要的更是一片热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非常庆幸有这么多企业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参与,这么多有情怀的志愿者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支持JA开展课程和活动,帮助青少年成长。
我们也非常骄傲地告诉大家,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受益学生回到JA,成为志愿者。他们告诉我们,JA经历给予他们非常大的帮助,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人!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