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云老师分享的照片
前些天,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个老人发了一张照片:几个工人搬砖和泥,在封堵一个大门。他解释:红光市场今天正式停业封门!
后来,我向一位知情的大哥了解,他说,红光市场还在营业,为石炭井不肯搬迁的三百来名特殊人群服务。
不管是否封门,这个营业了三十年的红光市场,都已是美人迟暮英雄末路,风采不再。不妨写一些文字,纪念一下它吧。
(一)沙滩市场
最初,石炭井是没有专门的市场的。
平罗、大武口一带的农民拉瓜果蔬菜到矿上来卖,主要是自发地集中在沙滩一带。当时,沙滩两岸的公路都没有修,还是平缓的沙地,宜于摆卖。工人下班后,顺便到沙滩去买菜买瓜,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随着矿上人口增多,农民和小贩也日渐增多,摆卖范围扩大到沙滩到大医院门口的那条路上。也有一些农民跑到大医院大烟囱前面的沙枣林去摆摊,当时那是上下班的一条大路,人流量大,又有沙枣林蔽阴,一举两得。
后来,许多卖布料、衣服、鞋帽、小商品的,在文化宫和电影院的路边摆摊。红光市场建成后,这些人移到市场去,这地方一时间成了台球一条街,好多矿工和待业青年在此流连忘返。
沙滩市场时代,管理松散。一个中年妇女,是管理人员,颇有香港电影《功夫》中包租婆之风采。粗声大嗓、声色俱厉,动辄掀摊收秤,菜农小贩见之,如鼠见猫。后来,工商、税务健全起来,会过来收税收费,都是随机确定收费标准,不需办证。
沙滩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夏天容易遭遇暴雨山洪。瓜菜丰收的夏季,正是石炭井的雨季,一场暴雨,来不及转运瓜果,山洪便已万马奔腾而来,裹挟瓜菜而去,菜农果贩损失惨重、血本无归。
(二)流动市场
丰收季节,一些农民用手扶拖拉机或农用汽车拉了瓜菜走街串巷到居民区推销。
听得拖拉机腾腾的响声一停,便有一个宁夏人吆喝“西瓜,卖西瓜嘞”或是“BIA(白)菜嘞,卖BIA菜嘞”,居民跑出来问价,几家一商议,合伙包下一车瓜菜,能拿到极便宜的批发价。
八十年代,有一些流动商贩,背着些塑料做的皮夹克、杂牌子的石英钟、电子表之类的商品,走街串巷叫卖。这些人往往不收现金,而是收国库券。很多工人觉得国库券没用,就折价换购。后来,国库券加了高息兑付时,这些人便很后悔。
有些能干的妇女,在家做了凉皮、凉粉之类的食品,骑着自行车,驮着箱子遛街卖。不提供调料,只卖凉皮,便宜很多。会过日子的主妇买上两三份,自己回家拌一拌给孩子吃,解解馋。
矿上的居民们也会流动着主动出击去买。最常见的,就是秋季时,去平罗、姚伏等地赶集。主要是买一麻袋红辣椒、大蒜之类的东西回来,穿成串儿、编成辫儿,挂在屋檐下,晒干了冬天吃。
(三)红光市场
大约是1984年左右吧,矿上传说,大武口新建的百花市场开张了。许多人慕名前去逛一逛,我妈带着我两个姐姐也去逛了一趟。她们回来,讲得绘声绘色,在我的想象中,那是何其气派的商业综合体呵,梦想着,石炭井啥时候也能有一座这样的综合市场该多好!
没过两三年,红光市场横空出世了!大约是1987年左右,红光市场建成开张。虽然规模不能跟百花市场相比,也算是相差无几了。从此,石炭井的商业进入一个新时代。
那一个拱形的营业厅,中间主要是卖服装和小商品的,四周的商铺则五花八门,卖什么的都有,甚至还有诊所。
外面一侧有一排门面房,我的内兄年轻时,曾与一个朋友合伙租下一间,他修家电,朋友修表。后来,修表的兄长掘得第一桶金,又到广东经营不锈钢生意,现在已是功成身退,提前过上悠哉游哉的退休生活。
营业大厅到二矿大下坡这一段,搭了大棚,也有一些门面房,主要是卖瓜果蔬菜和鸡鱼肉等“进口货”。每到矿上发工资时,市场里人头涌动,什么东西都畅销。
最初,石炭井的商业中心是在新华街十字路口到沙滩一带,红光市场开业后,它自带高光,成了商业中心。周边也被带旺了,长征商场后来居上,超过了南街的老百货商场。
红光市场的开张,使石炭井的从商者集体告别了“贩夫走卒”时代,成为职业商人。那些头脑灵活,肯吃苦耐劳的人们,凭借自己的苦心经营,大大改善了家庭生活,甚至改变了人生,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
2017年7月,石炭井街道社区联合环卫站共同开展“文明城市 共建共享”创城活动,在红光市场内清理废旧货架,归置乱堆乱放车辆杂物等 。
许多人在矿区小有名气,搬到大武口后,重操旧业,招牌上往往写的是“石炭井XXX”。这是一份荣光,更是一份眷恋。
作者简介:王新华,石炭井70后,90年毕业于局二中,大学毕业后曾在局一中短暂任教,现在广东省东莞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