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产品推荐分享组

债券往事之一:父母的国库券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父母的国库券,是我对债券的第一个印象。应该是我上初中的时候,父母一个月工资大约40元左右,有一天回到家,听父母亲说到这个月的工资中,有一张是5元的国库券。

后来我知道,那是国家恢复发行国债了,操刀的是财政部。1979年、1980年出现,财政部想起建国初期发行公债的事,就在预算司搞了个“债务处”,准备恢复国库券发行。虽然名字叫国库券,但期限是中长期的,,1981年开始实行。当时发行的都是实物券,面值有1元、5元、10元的,也有5010010001万甚至10万、100万元等。



初期的《国库卷条例》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国库券的发行,政策上是“自愿量力,不要强行摊派”,实际执行上,开始是动员,后来直接在工资里扣。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单位都有销售国库券的任务,不扣完不成任务。




再往后,除了国库券以外,父母的工资中陆陆续续也有了铁路债券、化肥债券等其他的新品种。推销这些债券的方式,除了单位直接在工资里扣之外,也有与粮油管理部门合作的。那时每个家庭的粮油定量定点供应,凭户口簿买,粮油站规定买米必须认购一定金额的铁路债券。这也算那个年代特有的营销方式吧。





国库券不许转让,活钱变成了死钱,可老百姓总有急需要用钱的时候。于是,“急用钱的人找熟人将未到期的国库券兑换出去”。国库券信用好,10元的能换回来7、8元钱。大家担心铁路债券到时兑付不了,所以铁路债券常常10元的只能换回来5元现金”,父母回忆说。不过,这些债券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单位有个同事在经济上出现了亏空,被发现后,领导为了维护单位形象和挽救职工,号召员工借款支持,可以用债券代替,所以有不少人就把债券借给了那个出现亏空的同事,尽管不情愿”。这也算趣闻吧。

因为有利可图,社会上就有了国库券票贩子这门生意,也“有广州佬专门到县里来收国库券,收购价格有的甚至打对折,但也有老乡愿意卖给他”。“用老乡的话来说,这张纸有什么用呀!能换几个钱就换几个。”这种现象,显然与制度设计者们的愿望不相一致。从资料看,当时为了取缔国库券黑市,打击票贩子,财政部、、,声势还比较大,但也就管用一段时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阻不如疏。再往后,财政部、,允许国库券自由买卖了。19884月,挑上海、广州、深圳等7个城市试点,19886月扩大到61个城市,1990年扩大到全国地区以上中等城市。此后,国库券市场走向全面开放。在这个过程中,也诞生了“杨百万”等一批靠捣腾国库券而暴富的百万富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债发行强行摊派的方式,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在父母的记忆里,也就大约持续了两年左右,之后父母的单位已不再强行扣缴工资认购国库卷了。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在小县城里长期从事商业或银行工作,对国库券的价值还是知道的,对于认购的国库券和其他债券,也整理、记账,小心奕奕地放好在锁住的抽屉里,到期一一兑付。最晚在我上大学期间,父母手上因摊派而认购的纸质债券已经全部兑付完毕。虽然不多,但对于经济条件一直较为紧张的我家来说,也是一笔不算小的有用的钱。用如今的话来讲,“蚊子再小也是肉”。

 1988年,财政部开始尝试市场化方式发行国库券,当年并不顺利,只完成大约40%的发行额度。1991年,财政部在小范围试点承购包销,之后逐渐发展形成了国债承销团制度。

我国的债券市场,起步于摊派,发展于市场,成熟于开放。

 

 


   近期文章,点击标题进入:

利率上调,房价一定会下跌吗?

       房价涨多了一定会跌吗?

       明晟指数、债市通、陆家嘴论坛及其他

       心得分享:如何处理遇到的新问题?

       利率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最重要的是利率

       开篇语




【欢迎】提供素材或发表原创署名文章。

    【说明】由于本个人公众号刚刚开始,尚没有获得开通留言和评论等功能。大家有什么想法、评论和希望了解的问题,可加微信联系:yuanfangzatan,或扫描二维码,请注明来自“远方杂谈”。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市场与人生杂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