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产品推荐分享组

票据承兑业务这三年来发展的那些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者:肖小和、张雯、曹文峰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愈发复杂的背景下,发展步伐,GDP增速呈现L型发展态势。随着国家加速去产能、去房地产库存,以及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压力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金融市场改革的步伐也应进一步加快,电子票据、商业承兑汇票、融资性票据等也会应市场之需而大量产生。票据承兑经营格局的新变化,不仅会推动票据交易市场的统一化,更会在支持国家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票据承兑业务的发展现状

票据承兑业务的本质是在经营信用,由出票人通过申请银行开具由银行或企业自身承兑后的商业汇票给收款人。在承兑过程中商业承兑汇票基于企业自身经营和信用状况好坏,而银行承兑汇票实现了商业信用增信银行信用,收票人无需关注出票人的商业信用,可以对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进行到期兑付或者即期向银行申请贴现进而实现款项的收取或融通。在这个过程中,出票人和收款人通过使用承兑汇票实现了支付结算和短期融资的功能。


(一)商业汇票支付快速发展

1、商业汇票结算量逐年快速增长。

通过央行历年支付体系运行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汇票无论从结算笔数还是结算金额,平均每年的结算量都有较快增长。从2012年到2015年累计每年商业汇票笔数年均增长8%,结算金额年均增长10%,但是年度间起伏波动较大。单笔结算金额的变动反映出企业对商业汇票融资需求的变化,从结算量和结算金额双增,而单笔结算金额发生波动来看,说明我国实体经济整体景气度也在出现波动。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5年我国商业汇票发展状况  

年份

结算笔数(万笔)

结算笔数增长率

结算金额(万亿元)

结算金额增长率

平均单笔结算金额(万元)

2012年

1533.33

-

16.06

-

104.74

2013年

1630.67

6.35%

18.24

13.57%

111.86

2014年

1842.14

12.97%

19.28

5.7%

104.66

2015年

1905.71

3.45%

20.99

8.87%

110.14


2、电子汇票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9年以来随着央行推广电子票据系统,加上电子票据系统与生俱来的安全性特点,参与电子汇票承兑业务的银行连年增长,电子汇票的交易笔数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图1所示。


,从2012年至2015年全国电子商业汇票交易笔数累计平均每年增长113%,交易金额平均每年增长165.6%,承兑笔数平均每年增长113%,承兑金额平均每年增长167%。其中贴现金额与转贴现金额在2014年以后迅猛增长,2015年两者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148.3%和360%。


图1 2012-1015年全国电子汇票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人行数据整理)


(二)票据融资额历年发展情况

1、票据承兑业务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渠道,自身发展较快。

近十年来,我国票据承兑业务快速增长,各家商业银行累计签发商业汇票从2005年末的4.45万亿元,猛增到2015年末的22.4万亿元,年均增幅高达18.05%。承兑汇票余额从2005年末的1.95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末的10.3万亿元,年均增幅达18.6%。


从每年增速上看,2005-2012年累计签发商业汇票金额、承兑汇票余额均呈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其中2009年当年累计签发商业汇票增幅达到45.07%的阶段性高峰。其后从2013年开始,全国累计签发商业汇票的总量和票据承兑余额保持平稳,增幅出现大幅下滑。2015年当年累计签发商业汇票的增幅达到阶段性低点,仅为1.36%。当年票据承兑余额的增幅也仅为5.1%。具体见图2。


图22005-2015年我国票据承兑业务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人行数据整理)


各家商业银行票据承兑业务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高度相关,从中可以看出票据承兑业务同时受国家货币政策及实体经济波动的双重影响。


2、票据承兑业务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与短期信贷规模的差距不断扩大。

自2003至2006年4月,票据融资爆发式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信用工具和短期融资方式,在这几年票据融资余额年均增幅超过30%,其中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之比从8.2%快速提升至21%。随后央行2006年4月底实施"窗口指导",将票据融资余额纳入信贷控制规模之中。在这个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在有限的信贷规模下实现收益最大化,逐步将存量票据融资余额转化为短期贷款。在央行大力推动和发展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双重作用下,票据融资承受较大的挤出效应,从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票据融资额连年下降,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比也降至2008年3月的9.7%左右。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票据融资规模保持低位运行,随着2008年四季度央行推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刺激了商业银行通过开展商业票据的承兑与贴现等票据融资业务来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票据市场融资规模再次出现超常规发展。截止2009年9月5月,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比已达到25.7%的历史高位。之后受宏观经济增速和央行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等因素影响,票据市场总体运行平稳,票据承兑量持续扩大,票据融资规模连年平稳小幅增长。同时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表内短期贷款业务的拓展,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之比逐年下降至2014年4月的6%。


2014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速持续的新形势,一方面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商业汇票承兑业务的办理力度,充分发挥票据承兑业务在支持中小企业票据信用增级和融资支持两方面的重要作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实体对信贷的有效需求不足,兼之近来银行信贷风险在经历经济周期性波动后出现的快速集聚,各家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持谨慎态度,信贷投放量特别是满足对中小企业短期信贷需求的增长十分有限。这期间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之比自2014年4月后逐步提升,截至2016年4月末已恢复到15%的水平,票据融资已然成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渠道。具体见图3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余额以及图4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之比所示。


图3 2003年以来我国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余额变化图


图4 2003年以来我国票据融资/短期贷款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人行历年报告数据整理)


(三)近三年来银行加大贴现力度,票据资产从表外快速返回表内

从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全国金融机构票据融资规模增长34785亿,余额达到53573亿,创历史最高水平,增幅达185%,占当年新增贷款比例为15%,这是近几年来少有的。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外特别是欧洲需求疲弱导致我国出口下滑,实体经济不景气,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和创新不足。抑制房地产过度投资,以及"三降一去一补"等顺应供给侧改革措施的落地,国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严峻考验,不良率大幅攀升。在商业银行表内信贷资产增长不足的双向夹击下,银行加大了票据贴现的力度,将票据资产向表内信贷转移。2005-2015年各家商业银行累计办理贴现业务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年均累计办理贴现业务增幅达到33.05%,见图5。


图5 2005-2015年累计办理贴现业务情况

数据来源(人行历年报告数据整理)


从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公开数据看,承兑汇票贴现余额近年来大幅上升,且国有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余额增长较快,2014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票据贴现当年增幅达41.44%,2015年当年增幅更高达76.53%。票据贴现占公司贷款的比重由2013年末的2.71%上升到2015年末的5.88%,增长了3.17个百分点,有力支持了表内信贷规模增长。具体见表2和表3。


表22013-2015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票据贴现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

2013

2014

2015

贴现余额

占比

贴现余额

占比

贴现余额

占比

国有银行

6390.13

70.37%

9765.62

76.03%

16935.94

74.70%

股份制银行

2559.07

28.18%

2830.3

22.04%

5099.38

22.49%

城商行

131.45

1.45%

247.85

1.93%

637.28

2.81%

合 计

9080.65

100%

12843.77

100%

22672.6

100%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


表3 2013-2015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与公司贷款对比 单位:亿元

十六家上市银行汇总数据

项目

2013

2014

2015

票据贴现

9080.65

12843.77

22672.6

公司贷款

335584.63

367111.7

385267.92

票据贴现/公司贷款

2.71%

3.50%

5.88%

注:公司贷款不含票据贴现金额数据来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


近几年来,承兑汇票贴现力度加大,未贴现承兑汇票金额增量重心下移。从图6中可以看出,2014年全年未贴现承兑汇票余额减少1286亿元,2015年未贴现承兑汇票余额减少达10566亿元,而在2016年仅前7个月就减少了12770亿元。


图6近年来未贴现承兑汇票增量

数据来源(人行历年报告数据整理)


(四)商业票据由应收款融资逐步向预付款融资转变

最初商业汇票的开票主体是上市公司、国企、央企等企业。这些企业在行业上具有较强的垄断地位,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同业相比,对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拥有较强的延期付款等议价能力。通过开具承兑汇票,可以帮助企业节约现金流和融资成本来完成购销合同的签订与交货。在这一时期商业汇票支付大都有实际贸易背景,票据到期可以通过票据真实贸易背景下的商品回笼款进行自偿。而随着短期融资券等融资工具的出现,这些企业依赖自己信用度较高的优势,逐步减少票据融资,而更偏向于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渠道以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处于行业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不但不具有延期付款的议价能力,反而在订购原材料时须要支付预付货款。因此中小微企业向银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此时仅完成了购销合同的订立,商品尚未交货,发票也未产生。所以,现行商业汇票的用途已部分由原来贸易背景下的应收款工具转变为融资背景下的预付款工具。


来源:票票管家金服

特别声明:本微信平台所发布的文章,除标注【原创】外均属各大媒体平台或者微信粉丝推荐,如转载时标注作者及出处,我方会一并载入,如没有特别注明,我方会默认为网络转载,如原作者见到后,认为不妥,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电话:010-51269901。欢迎作者直接投稿,投稿邮箱:editor@sinof.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