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商名人堂蒋玮 陈光
美国东部时间11月9日晚,纽约佳士得“画家与缪斯晚间特拍”会上,法国画家莫迪利安尼的作品《侧卧的》以1.704亿美元(约合10.85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落槌。这一价格,不仅打破了莫迪利安尼作品的纪录(此前最高价为7100万美元),更一举让《侧卧的》成了世界第二贵的艺术品。
消息一出,业内哗然,各国的媒体纷纷报道,称买家是一位“匿名的中国富豪”,后国内媒体证实,这位“匿名的中国富豪”是上海著名的收藏家刘益谦。
11亿买一幅画,这是“疯狂的行径”,但对刘益谦来说,不疯才是不合常理。这位自称艺术品“外行”的人,收藏哲学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买贵的”。
▲莫迪利安尼作品《侧卧的》
近几年,全球最顶尖的佳士得、嘉德、保利、苏富比的拍卖会都有刘益谦的捧场。总是懒散斜靠在第一排座椅上的他,经常在竞争对手多轮激战、眼看拍卖师即将落槌之际,才不疾不徐地举手报出“吓死人”的天价,并且一口定乾坤。
成为拍卖行大金主的刘益谦,自言不懂艺术,踏入艺术品投资领域实属偶然。相较另一位知名收藏家,《华商名人堂》入选企业家余德耀,刘益谦更钟爱传统古字画。他的收藏,也是从这里开始。
1993年,他到北京出差,从报纸上看到北京嘉德拍卖公司举行艺术品拍卖会的消息,好奇心驱使对艺术品一无所知的他前往观战,并且花18万元买下了郭沫若的一幅书法和李可染的一张画。
误打误撞进入艺术品市场后,刘益谦一发不可收拾。
起初他挑便宜的买,但很快发现这跟其从事的老本行炒股票很不一样,常常是50万元的画没升值空间,500万元的画空间很大。时间一长,他总结出一个经验,相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买最贵的,就是对的。
刘益谦的优势就是有钱,这让他毫不费力地将心爱之物“抢”过来。2009年5月的保利春季拍卖会,激烈的竞拍进行了4个小时后,由宋徽宗所作,上有多枚皇帝印鉴的《写生珍禽图》终于压轴出场。
▲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
志在必得的刘益谦举牌45分钟后,依然有人对他穷追不舍。刘益谦告诉拍卖师,只要对手出价,就给自己加5万,言毕出门抽烟。三支烟后,他推门而入,一脸轻松地走到第一排,举起号牌,自报加价50万。
三遍询问之后,随着拍卖师的一声“成交”,他惊讶地站起来,双手一摊:“啊?敲给我啦?我还没做好思想准备呢!”
最终,他以6171.2万元的实际成交价将《写生珍禽图》收入囊中,而他原本为这件国宝准备了1亿。
仅2009年,刘益谦和妻子王薇就购入价值13亿人民币的藏品,几乎以一己之力将艺术品市场带入亿元时代。这一年,他与太太王薇当选中国艺术权力榜的“2009年度收藏家”。
但这并没为他赢得好口碑。圈内人讥讽他是“没有文化的暴发户”,圈外人说他是“暴殄天物的资本家”。然而,这些抨击并没有影响刘益谦“越玩越大”。
2014年,他以2.84 亿港元(约2.25 亿人民币)拍下一个不足手掌大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交接仪式上,他在鸡缸杯中倒入茶水并一饮而尽,“满不在乎”的玩家作风一览无遗,此举被媒体热炒,。
▲刘益谦用2.84 亿港元拍得的鸡缸杯喝茶
对此,刘益谦淡定回应:“我只是个凡人,喝一口是正常心态。古玩,古玩,玩字就在这体现了。”
靠着“只买贵的”这一投资原则,二十多年来,刘益谦和王薇买了数不清的藏品,1000平方米的家中已经摆放不下。“除了故宫、上博和辽博外,我的古代书画其他博物馆没法比。”他说。
于是,二人产生了做美术馆的念头。2012年12月,位于上海浦东的龙美术馆开幕,2013年年初,两人又投建西岸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的作品
仅美术馆建设,就花费了刘益谦6个亿,而且每年都要亏个几千万。但他不以为意,“亏得起就继续开。想通过美术馆去获利,那是一百年以后的事。我就想把我们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拍卖会上一掷千金的刘益谦,有着同样夺人耳目的创富故事。他没有烫金的学历、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但是却把握住了很多财富的机会。
1963年,刘益谦出生在上海所谓的“下只角”(意思相当于贫民区),从小性格顽劣,父母难以管教,干脆撒手不管。
读书时他经常逃课,初二那年,为了赚钱,他决定辍学跟舅舅做皮具生意。“你们读书吧,我赚钱去了。”刘益谦给同学们留下这样一句话,就开始闯荡江湖。
那个年代箱包生意很好做,“发明”代工手段的刘益谦,每天轻松赚得100多块钱,十七八岁时便成了万元户。
他常去外地进货,发现在上海火车站很难打到出租车,其中有不小的商机。于是,在驾照费用高达6000元的1984年,刘益谦掏钱成了最早自费考驾照的一批人。4个月后,他买回两辆车,和哥哥一起干起了出租车的生意。在尚未明确规则、灰色空间十足的市场中,刘益谦赚得盆满钵满。
辛苦打拼积累了一笔财富之后,他不愿意把这些钱放在银行沉睡,开始谋求新的生财之道。
▲刘益谦买入的100股“豫园商城”股票让他赚了100万
上世纪80年代末,他迈出了投资的第一步——买卖国债。那时候国债发行困难、流通性低,虽然利率高达10%,但是没人愿意买,银行只好打折促销,最低打到7折。刘益谦算了一笔账,一张100元的国债,利息加折扣一年下来就变成了140元。这笔账让他开了窍,大笔买入国库券的同时,也让他懂了资本市场钱生钱的道理。
1990年,他又涉足股票市场,以每股100元的价格买入100股“豫园商城”。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寥寥可数的股票与诸多希望一夜暴富的投资者,一起将股价推向了不合理的高峰。刘益谦一直捂着豫园的股票不放,直到1992年5月,其价格冲上1万多元后才抛出,这笔投资,让他净赚了近100万元。
股市的疯狂,彻底打开了刘益谦的视野,而炒股票认购则成为他积累亿万身家过程中关键一役。
90年代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刚刚成立,因股票供不应求,,凭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购,由此掀起了炒卖认购证的狂潮,不放过任何发财机会的刘益谦也加入了炒卖的行列。
▲炒卖认购证时的盛况
当时,大多数参与者只希望通过炒作赚取差价,但刘益谦经过市场调研和计算后发现:中签率约为10.3%,即理论上100张认购证会有10张中签。当时成本为3000元的百张认购证,最高被炒至1.9万元。而若有10张中签,按照3万每张的预估价,转手便是30万元!于是,刘益谦选择在摇号前两天以每百张20050元的高价大量收购。最终,每张中签的认购炒到了3万元,刘益谦花20万元买的1000张认购证,至少中了100张,价值300万元。
依靠这种零风险的做法,刘益谦演绎了那个疯狂年代中,最激动人心的造富故事。
国内资本市场从开放到步入正轨,创造了一大批财富神话,但大部分的神话缔造者,都在日后迅速“凋零”,而刘益谦却将神话延续了20多年。20多年间,他没有漏过资本市场上的任何机会,其每步行动都让他的财富跃上一个新台阶。
2000年,他看准了政府将推动解决国有法人股全流通问题,判断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于自然人不能从事法人股交易行为,他发起成立了新理益公司。
此后,他在资本市场上频频出手,在法人股拍卖市场上大肆收购。鼎盛时期,新理益一度同时出现在15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中,股份总量约2.5亿股。当人们发觉并惊叹法人股是“中国股市最后一座金矿”时,刘益谦已赢得“法人股大王”的称号。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全流通问题正式解决。两年后,当熊市变为牛市时,刘益谦适时将手中的法人股全数抛出,获利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在资本市场上大获全胜的同时,刘益谦也开始两条腿走路,尝试经营实业公司,不仅成立了保险公司,还收购了湖北“百科药业”约20%的国有股份,第一次坐到了上市公司董事长的交椅上。
面对“一个搞资本市场的,能不能玩转实业公司”的质疑,刘益谦说:“我从来不做没有风险的事情,这不是我的个性。我喜欢有压力,喜欢风险,问题是你能不能控制风险,我享受驾驭风险的瞬间带给我的快乐。”
2009年,在股市中如鱼得水的刘益谦开始了新的冒险之旅,大举参与上市公司的增发,当年参与的项目数量就近十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定增大王”。
这些年来,豪掷千金于收藏的同时,刘益谦从未离开A股市场,他一直在等待股市萎靡之后的时间窗口。
据粗略统计,近两年中,刘益谦总共参与了大概30多起上市公司定增计划,累计出资超过100亿元。
2015年6月中旬,股市出现了激烈震荡,大盘暴跌,A股市场恐慌蔓延。此时,离开股市二级市场多年的刘益谦却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摆有5台电脑的交易室图片,并配文,“很久没进交易室了,不知当年看电脑判断的感觉还在吗?”借着这张图,他宣告正式回归二级市场。
发完图后,刘益谦高调宣布砸10亿人民币为国护盘,希望为市场稳定起点作用。“等平稳了,我可以自豪地对孩子们说,老爸参与了维稳市场。”
▲刘益谦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的“为国护盘”宣言
说完这段话后,这位“救市英雄”再入战场。8月,他通过国华人寿又先后举牌新世界、东湖高新和华鑫股份。三个月内,他举牌6家上市公司,斥资近40亿。
高调救市的同时,他也开始悄然布局互联网金融。8月23日,刘益谦在微信朋友圈发出预告:“互联网金融,我也来玩玩。”
三天后,一家取自刘益谦名字谐音,名叫“一仟金融”的互联网投融资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刘益谦对它有很高的期望。
“我不幻想自己一夜暴富,但我不会放过每一次暴富的机会”是刘益谦的名言,在“互联网+”的风口下,这个赚钱、花钱都堪称传奇的大鳄,能否延续神话?
-EN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