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产品推荐分享组

套利——过去十年的信托奇迹的创造者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07年信托公司在经过数年的整顿之后获得重新注册,从此拉开了信托行业发展的大幕。到2017年底,信托总规模达到了25万亿,而国家GDP总量是82万亿,短短十年,信托行业的资产规模就占到了GDP的30%,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信托奇迹是怎么创造的?秘诀就是固定收益产品和刚性兑付,的财富管理市场从2003年起步,2007年之前是外资银行的天下,2008年让外资银行跟海外资产挂钩的产品表现恶劣,而此时信托推出了固定收益加刚兑的产品,必然会受到市场的追捧。现如今信托业已成为固定收益的代名词。高净值客户投资了十年的信托,获取了稳定且可观的回报(最高时曾达到12%左右的年化收益),你能让他不爱信托吗?你能让他不爱固定收益吗?

信托为什么能提供固定收益的产品?无它,套利模式而已。银行、信托是套利模式的两大受益者。何为套利,8%的成本进来,12%的价格出去,套利差4%,稳稳的。就这么简单,这就是银行和信托的玩法。具体怎么玩呢?

我们先来看看套利模式成功的三个前提条件:

一是信息不对称。利用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套利的牛人应该要算杨百万(现在已经号称股市第一人,有兴趣的百度一下),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为了筹集资金发行国库券,而且是任务购买,很多老百姓买来国库券以后,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兑付换成现金,但杨百万知道啊。于是,杨百万开始收购老百姓手中的国库券(价格最低能到5折),然后出售给国家,在80年代就很快积累了百万之资。那可是80年代,父母辈们的工资一年才几百块呢。国库券套利让杨百万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其转战股市,号称“股市第一人”。

我国金融市场化起步较晚,在信托之前,企业融资只知道银行一处,并无更多的融资信息和来源,现在冒出个信托可以融资,如果银行融资受阻,企业涌向信托,为信托套利提供了巨量的资金出口。

第二个前提条件是资源的垄断。这个事情只能是我干,你不能干,所以我就可以躺着把钱挣了。资金本质上也是一种资源,谁拥有这种资源的垄断性权力,谁就可以靠这个资源挣钱。还是回到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朋友,你们出生的年代是不是很神奇),在物质紧缺的时代,买件呢子大衣都要票,于是能拿到票的某些二代们拿了票在市场上一倒手就是翻倍的利润,这是垄断的威力。

二代们靠着倒票发财也直接导致了80年代的“反官倒”浪潮。金融资源目前也是相对垄断的状况,为什么民间金融不能搞资金池呢,银行不就是典型的资金池吗?

第三个前提条件是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不够。三方财富、P2P等金融市场主体最近几年才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但所占市场份额仍然有限,并不能构成竞争的强大力量,主要的竞争还是来自于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几大主体,在2014年之前,信托在套利模式上几无对手(不算银行),没有对手那就一次套个够吧。

那么,时至今日又是什么情况呢?以上这三个前提条件正在慢慢瓦解,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捷,而且是没有成本的,期望靠信息不对称套利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其次,国家在金融领域越来越开放,引入了民间和外资参与主体,银行和信托的垄断性地位也开始动摇,参与主体一多,必然带来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市场化的提高,导致利差收窄甚至消失,这也是银行嚷嚷着要转型要靠服务来赚钱的背后原因。

当下呢?高净值客户尝过了信托的甜头,还寄希望于随着经济的好转,信托产品能恢复到前几年的状况,那么套利模式能够重新来一遍吗?只要看看上面的三个前提条件能否重新回潮就知道了,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套利不仅是银行、信托的业务模式,还是过去的财富增长逻辑,因为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套利而分得一杯羹,获得自身财富的增长,在货币超发的年代这个效果尤其明显。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