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十里帆墙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500年汉正街,几多商贾风云,他们中间许多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续写的汉正街历史中却依旧流传着他们的传奇事迹。
今天让我们跟随小编带您走进这条街,走进他们的传奇人生。
“盲侠”郑举选:汉正街第一个百万富翁
当年,在1000名个体户中,郑举选创下四个第一:销售额连年第一、纳税连年第一,各种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1985年,他成为汉正街无人不晓的首富。
1961年,郑举选开始经商在旌德小巷43号摆摊,经营百货。当年还没有“个体户”一说,他们这都被称为“小摊小贩”,其联合组织简称“摊联”,郑举选担任“摊联”会长。,小摊小贩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卖点小东西都是“投机倒把”,为此郑举选1970年被请进了“学习班”,1972年,郑举选在“学习班”被关一年后出来,家徒四壁,为养家糊口,他改行卖起冰棒,在利济南路摆了个冰棒摊。
1978年,经商被禁止,郑举选和他的朋友们为谋生铤而走险,不幸再次遭遇牢狱之灾。1979年6月,郑举选被释放出狱。也是那时,郑举选甘愿自己坐牢也不愿意牵连他人的举动一传十,十传百,为他赢得了“盲侠”的称号。
当时我铁了心,这辈子再也不经商了!
绝望之时,不少盲人朋友上门看望,说政策变了,摆摊“不犯法”,怀着几分忐忑,郑举选上街摆了一张竹床,卖起了扣子。
1979年11月,,郑举选是“103将”中最后一位拿到执照的。
1982年8月28日,。同年10月16日,国家工商总局允许汉正街个体户批量销售国家计划产品,允许厂店挂钩,允许长途贩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越来越宽松,郑举选从地下做生意转到地上,靠15元起家,靠着诚信为本、仗义疏财,他的生意红火起来,从小商贩摇身变成董事长再到汉正街首富,直到1992年淡出汉正街,郑举选仍稳坐汉正街富豪交椅。
“儒商”王仁昌:汉正街第一位个体户作家
从我的父母到我们俩兄弟,两代汉正街人的历程,浓缩了很多人的共同命运;中国的个体经济,只有发展成民族企业,才有真正的前途。
20世纪40年代,王润记纱号和谦祥益、生计布点是汉口纱布业最显赫的三家公司,并称“汉正街三把刀子”。王润记的老板王裕卿是王仁昌的父亲,,他被定为需要打倒和改造的“工商业兼地主阶级”,三大改造之后,王裕卿只能在街头卖大碗茶、西瓜,或者开个摊。
王仁昌毕业于华中师大数学系,,,1981年他获释回到汉正街,用借来的260元钱,在汉正街重新开始了父亲的商海生涯,从卖袜子、球鞋起步,,终于成为改革开放后汉正街第一批百万富翁。
不仅如此,他于1989年完成了长篇小说《风流巨贾》,次年小说被改编成八集电视连续剧《汉正街》,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这部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从此“汉正街”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这部电视剧完整的记载了武汉个体经济的发展历程,汉正街人的生活就像其中的歌词“小街上的人走路越来越充匆忙”一样越来越精彩。同期他也被推举为汉正街个协常务理事,走到了人生的一个高点。
刘富道:汉味楚风的作家
刘富道为文几十年,著作颇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便以小说《眼镜》和《南湖月》斩获全国性文学大奖,而成为湖北小说界的翘楚。刘富道的小说是极好的汉味文学文本,但他的汉味不是用方言堆垒而成,而是一种独特的民俗书写。
他认为,民俗是骨子里、血肉里的东西,小说如果写到武汉人的骨子里去了,汉味也就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整个作品之中。至于让人印象深刻的,刘富道小说的幽默感,却是那种温和的、淡淡的、有情趣的,具有几分喜剧气息的幽默。
2000年从省作协退休后,刘富道便到图书馆查资料,在故纸堆里搜旧迹,在大街小巷考察采访,追寻汉口的历史遗踪。只一年的光景,他就创作出了32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
刘富道笔下的汉正街,不是一条古老长街兴衰起伏的商业年谱,而是整个一座城市布满历史沧桑的变迁纪实。刘富道用一个作家的深情寻找的汉正街,是一个让自己感动也让读者感动的汉正街。
2015年1月,刘富道以鲜活、生动的叙述语汇,完整再现汉口徽商在汉正街的曲折经历,复活汉口码头喧嚣繁荣历史现场,记录汉口徽商喜怒哀乐,展现徽商在汉口兴埠以来潮起潮落的宏观和微观图景的大型传记文学作品《汉口徽商》,由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
刘富道通过特别具有亲切感的表述方式,将汉口的街巷俚俗和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活生生地再现在我们眼前。一幅幅图文并茂、相映成趣、鲜活生动的历史画卷,让古板的历史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刘富道的人生际遇,可以说最具中国文人的特色。他始终以一支笔,以一颗善良的心,默默地书写,他把所有的委屈留在心里,收藏下来并悄然融去。将自己孤独的背影,隐入一个小小的书房内,专心著述,只留一头苍然的白发,在风起云涌的世道中,任其飘摇。
对外开放看深圳
对内搞活看汉正
这条街上开始重新演绎
冒险家和财富的故事
--END--
来源:时尚汉正街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