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就是债务/收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杠杆的作用。当经济快速发展时,企业通过借入债务,扩大生产,能够更快的发展。但是,债务的另一面是艰难的去杠杆。正如明斯基教授所研究的:繁荣时期的经济会导致债务的累积,杠杆率的上升,债务的累积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则会引起债务危机和漫长的去杠杆过程。这个过程是这样的:经济繁荣发展,企业开始借入的资金是对冲性融资,也就是其经营收入利润能够覆盖利息和借款本金,但随着经济的膨胀,资产价格的上涨,投机性借款逐渐增多,这部分借款难以覆盖利息和本金,只能够借新还旧,当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时,刚性的债务会引发债务危机,去杠杆进程开始。
按照Ray Dalio的观点,去杠杆有四种方式:即债务减记(硬去杠杆)、紧缩政策(硬去杠杆)、财富从富人转移到穷人(结构去杠杆)、债务货币化(软去杠杆)。这些概括了从债务/收入分子端和分母端去杠杆的模式。硬的去杠杆将会使经济进入通货紧缩和萧条,结构性去杠杆则伴随着制度的改革,而债务货币化则是刺激性政策,将会促进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去杠杆的过程要综合运用这四种政策,把握好平衡,才能够成功。
去杠杆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债务危机发生之后,债务减记和紧缩政策引发“通缩去杠杆阶段”。债务问题和债务增长率的持续下降会导致经济紧缩,使杠杆率分母端的减小,致使债务/收入比率的上升。由于债务是刚性的,而收入和资产是软性的,当没有足够的货币来偿还债务时,卖出资产偿债,资产甩卖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下滑,资产泡沫破灭,会使债务杠杆率上升。这也就是费雪所提出的“债务-紧缩”恶性循环。这一过程的扩散将是成倍的过程,因为债务是加杠杆的,那么债务危机的扩散也是杠杆倍的。比如,企业的债务若是违约减记30%,若企业是加杠杆是2倍,那么债权人的资产净值损失将是60%。由于银行一般是最后的债务人,银行的杠杆率达到12-15倍,债务违约的打击将是核爆炸式的。
第二阶段,通过债务货币化,也就是通货膨胀去杠杆。在第一阶段一段时间之后,经济萧条并不能真正化解杠杆问题,这时政府会采取宽货币政策放水来刺激经济,通过提升名义经济增长率,货币贬值,抵消通货紧缩的影响。中央银行通过为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扩大抵押品范围等方式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和信用支持,买入较低质量和较长期限的债务。一方面抵消通货紧缩所导致的市场信用崩溃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温和的通货膨胀提高名义经济增长率,覆盖名义利率水平,提高偿债能力。这一阶段的去杠杆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当经济稳步增长上来之后,杠杆率水平将会下降。
但是债务货币化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实施过度,货币贬值过于严重,那么将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不仅难以完成去杠杆的任务,还可能会导致货币体系的崩溃和经济的持续恶化。
去杠杆成功的典范——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经典操作
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时收入水平下降,债务水平占GDP比重从340%提高到占比370%,债务缩水将近一半。由于全世界众多债务都以美元计价,全球信贷紧缩和美元流动性变差造成美元挤兑,相对于一篮子贸易加权,美元升值了14.8%。出口需求比国内需求更快陷入崩溃。2009年3月债务货币化之后,收入水平恢复,债务水平下降到初始水平之下,债务损失消失。
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的第一阶段,债务减记和紧缩政策导致的美国实际GDP增速下滑,GDP名义增长率下降至-5.4%。收入水平的下降意味着更高的债务/GDP比水平,杠杆率从342%上升到368%。2009年3月之后的去杠杆第二阶段,美国开启第一轮QE,通过购置国库券和政府担保债权向风险资产注入资金,直接稳住了市场信用。债务货币化的通货膨胀政策使美国的名义GDP增速以每年3.5%的速度回升,且高于名义利率水平,使杠杆率从368%下降到334%。综合来看,私人部门进行了去杠杆化,债务/GDP比年下降达13%,名义GDP增长使得债务/收入比年下降12%,债务违约使其下降6%,债务偿还使其下降15%。
去杠杆迷失的案例——日本1989年泡沫破灭后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1985年《广场协定》签订之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政府为了抵消对外贸易竞争力下滑的问题,决定开启国内市场,提振内需,采取经济扩张政策,同时放松金融管制。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引发了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
1990年开始,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债务危机爆发。日本政府对危机的反应速度太慢、救助力度太弱,没有及时阻断资产价格、银行信贷、物价水平等的螺旋式下降进程,导致危机迅速蔓延并不断深化。日本政府在违约和紧缩之后,并没有使用大规模的债务货币化手段去杠杆,只是在久期调整方面进行了少量的货币化,主要集中于短期资产上。这导致了日本经济长期处于通货紧缩状态。1990年-2010年,日本货币年平均增速约为0.7%,日元兑美元年升值2.9%,年均经济实际增长率为1.1%,通货紧缩率为-0.5%,这导致经济名义增长率长期利于名义利率约2个百分点。这导致负债/收入比大幅上升,日本总体杠杆率从403%上升到498%。
式去杠杆
杠杆率的快速增长是从2008年国际之后,美国发生导致我国外需急剧下滑,为弥补外部需求的断崖式下滑,国内“四万亿”刺激政策开启了国内加杠杆的步伐。非金融企业部门、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分别由2008年底的96.3%、17.9%和27.1%快速上升至2016年中的166.9%、41.7%和43.4%,宏观杠杆率也从141.3%上升至251.9%。
式去杠杆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主动去杠杆,是在尚未发生债务危机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系统性风险而提早行动的。其实,自2012年3月起,PPI连续54个月低于0,处于通缩的状况。第二,去杠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通过涨价去去库存,涨价去产能,极大地改善了房地产企业、产能过剩行业的盈利水平,提高了偿债能力。通过金融去杠杆,打击层层嵌套,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严控资金渠道,降低金融部门的杠杆。第三,杠杆转移,,暂时实现了结构上的优化。
式去杠杆与欧美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们要处理的关键是地方政府信仰和国企政府背书所产生的“信用溢价”问题,信用溢价的存在扰乱市场资金价格信号发挥作用。资金并不会朝着风险价格相匹配的地方去,而是朝着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流动。地方政府和国企有着无限的融资饥渴和大量低成本资金,商业银行的政府信仰使其资产端着力开拓具有刚性兑付属性的地方政府和国企客户,负债端加杠杆寻找资金,赚取套利差价。式去杠杆就是要打破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信用溢价”,通过预算法、地方政府投资行政限制等方法约束地方政府预算;通过国有企业僵尸企业退出,加强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逐渐削减国企信用溢价。让资金到更有效率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