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就是父亲节了。不知道各位票友有没有给自己的老爸准备礼物或者是惊喜呢!
MY
白布局,
A
白布局,
IS MY HERO
HAPPY FATHER'S DAY
不过,对于父亲而言,礼物和惊喜也都只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来自孩子的那一份心意。
我们现在都是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这个国际上比较普遍的日子,庆祝父亲节,让我们都觉得“父亲节”是个舶来品。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父亲节”,而且颇具历史意义。
中国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期,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定“爸爸 ”谐音的8月8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佩戴鲜花,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和思念。
图片来源网络
为1945年8月6日,上海《申报》刊文《八八父亲节缘起》。文章称:美国为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曾发起创立母亲节。而今,中国也应该发起创立自己的父亲节。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
当时,,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这一倡议“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实有风险。文章末尾,公开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别是:颜惠庆、袁希濂、陈青士、梅兰芳、史致富、严独鹤、费穆、陆干臣、富文寿、张一渠。
图片来源网络
就像父亲节并非“舶来”,在中国也是有迹可循,银行承兑汇票也有个“中国父亲”。
对于银行承兑汇票的起源,大部分都解释都是说银行承兑汇票诞生在14世纪的意大利,早期商人、银行家们,发明了一种“四人汇票”,即汇票上有四个签字人,他们分别签字负责有着不同的分工,包括:进口商、进口商银(进行承兑担保)、出口商银行(提供交易中的实际款项)、出口商。发明之后,被广泛用于贸易结算和资金融通,不仅直接推动了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也为后来投资银行的票据承销和经纪业务奠定了基础。
但对于中国而言,最早的银行承兑汇票起始于唐代。
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唐代的飞钱实际上是一种票证,类似于今天的银行汇票。《新唐书、食货志》这样表述:“……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 号飞钱。”
唐代飞钱
在商业异常发达的唐代,各地商人运货到京城出售,售货得的大量钱币要带去既不安全又不方便,因此商人们就将钱币交给各地驻京的进奏院(相似于驻京办事处)和有关机构,或交给各地设的分支机构的富商,由这些单位发给半联赁证,另半联赁证寄回各地的相应单位。商人回本地区后,经验证相符,便可取款。
唐朝之后,宋代就开始出现了“便钱”和“交子”。“便钱”就相当于如今的汇票,商人只要拿“便钱”到地方官府提示付款时,地方官府就要当日付款,不得停滞。而“交子”是宋真宗时期在蜀地(今四川)出现的,与现在的本票相似。
宋代交子
票据经过唐宋明时期的萌芽与发展,在明末清初时,商人为了方便交易而设立票号,发行票券,使得汇兑业务和存放款业务就开始普遍起来了。
清代票据
到了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票据制度也渐渐地被引入到中国。当时清政府还聘请日本学者整理中国的票据习惯且参考国际惯例制定《大清票据法草案》,可悲的是草案还没公布实施,清政府就灭亡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扫除清朝残余势力,应付军需,发行了陆军部军事用票和民国南京军用钞票。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到各个方面,票据在我国逐渐开始大规模使用,目前我国使用的《票据法》(1996年颁布)和《支付结算办法》(1997年颁布)规定的票据基本上与国际通行的票据一致,我国的票据使用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再从1998年至今,,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让中国票据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现阶段使用的银行承兑汇票
而21世纪,全球互联网时代,更是成就了电子承兑汇票。电子承兑汇票安全可靠、提高票据流转效率、降低人力及财务成本等的优势在诱惑着我们向它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最后来个无奖竞答,说了这么多,银行承兑汇票的爸爸到底是谁?你造了吗?
关注银承库,更多理财姿势等你解锁
责编丨小银
来源 | 本文由“银承库”整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