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 本文为本公众号研究院成员原创,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或网站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更改作者署名权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管理员(微信号:13917184137)获取授权。谢谢合作!
作者 | 胡晓,金融学博士,汇票观察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摘要 |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无独有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架构也常常面临这个选择,票据直贴和转贴,是分?还是合?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关系着商业银行的票据经营方式、乃至市场竞争力。我们从票据以及票据盈利模式的特点、市场具有代表性银行的选择与调整来看,“合”,利大于弊。
2018年新年伊始,某股份行M行总行一纸公文,票据直贴职能再次划回票据业务部。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面对变化的市场,该行的灵活与务实令人敬佩,毕竟业(zhuan)务(qian)要紧。那么票据直贴和转贴之间,究竟如何“理”才能“顺”呢?是分,还是合?
纵观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品种,可能又只有“票据”会面临这个问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多采用专业化、矩阵式管理架构,通常分为零售、对公和金融市场板块,各业务品种根据其属性、客户等分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但是,另一方面,票据却具有“信贷”和“金融市场”双重属性,例如票据前端的承兑、贴现,属于对公业务,但是后端的转贴现却又属于金融市场的范畴。那么问题来了,票据跟谁走呢?是统一划至对公板块或者金融市场板块,还是根据业务区分,承兑、贴现去东家,转贴现去西家?
从实践来看,考虑到商业银行各自有其强项,有的对公业务强,有的金融市场强,所以上述分法均有践行者。但是,从主流趋势来看,我们认为票据“合一”,置于金融市场/同业板块,利大于弊。
其一,从票据直贴业务的定位与票据创利模式来看:
票据兼具“持有”与“交易”属性,贯通银行表内与表外,攻守兼备。因此,在规模较为稀缺的时候(例如当下),借助票据快速周转的特性,银行前端可以积极推动票据直贴,维护基础客户群,中后端可以加强同业转贴与人行再贴,加快票据周转速度,使前端能尽快释放信贷额度,用以接受企业新的贴现需求,抢占贴现市场份额,并尽可能获取信贷市场(贴现利率)与资金市场(转贴/再贴)之间的价差。因此,票据直贴业务的定位有三:一是维护对公客户,并拉动负债(如银票承兑保证金)等;二是保障票据业务经营所需基础票据资产(相比于转贴现票据,本行直贴票据风险更为可控);三是有利于主导票据贴现定价权(尤其是商票),获取稳定票据收益。
其二,如果直、转分离,那么将导致如下障碍:
票据业务是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资产业务,需要一个管理链条短,业务效率高的管理模式,如果将直贴、转贴现从管理和推动分开,势必拉长管理链条,分散决策,在“票交所+电票”愈发强调票据整体、高效运作的市场环境下,对票据整体业务发展是不利的。
票据直贴业务和转贴业务相辅相成,直贴是转贴的重要票源,而转贴是直贴的重要出口,两者配合默契方能充分发挥“贷款票据化”、“票据周转化”的优势,以节约银行资本、规模占用,同时又能在整个链条上灵活通过配合运作以及高效的流水作业实现存款及中收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票据直贴与转贴环节的管理、推动分离,则打破了原有票据从企业端到银行端再到银行间市场端及人行再贴现端流畅的商业模式,打破了直贴、转贴互为支撑,票据高效运转的闭合模式。
票据直贴环节的市场敏感度下降,直贴业务在价格、出口上难以像以往那样顺畅,直接损害其票据直贴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票据转贴环节需要系统外组织票源,而场内交易,伴随信息不对称现象不断消除的还有价差。且票据产品的创新和运作往往也是贯穿于整个直贴和转贴环节,实现资源共享(即便票据ABS亦须仰仗后端的同业渠道销售),直转贴分离后往往会自扫门前雪,例如内部票据转卖如何定价?卖断系统外的价差如何分配?……等等,其实都是较为棘手的问题,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
其三,相比对公板块,票据更宜置于金融市场/同业板块:
诚然,将票据放在对公板块,一方面可以更加贴近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和信用证、保理、流贷等相似的业务品种进行协同营销,但是,从实践经验来看,票据其实仅仅是对公板块很小的一个业务品种,却具有较强的专业属性,并入“大对公”之后难免边缘化,并且脱离了转贴现环节在“规模”和“价格”上的支持,票据的优势也将大打折扣,难以发挥。并且,随着票据的日益标准化(票交所、电票),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不仅贴现授信占用原则上占用同业授信额度,风险资产占用也和同业业务相同(20%或25%),而且在人行224号文、,因此其运作方式已经大为改变,交易属性日增,不宜再用传统对公业务的思路经营银票,而应置于金融市场板块进行统筹;而商票,也仍可以通过内部协调(例如虚拟双向考核等)解决其双重属性的问题,毕竟,若商票离开了流动性,其与流贷无异,所以关键还得打通出口,解决规模和价格;有了竞争力,就可以进入票据置换贷款、票据周转化的良性循环,这在当前信贷规模稀缺,资产价格看涨而资金面尚可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票据业务管理的顶层制度设计,关系重大;若适应时代特色,充分发挥票据特点,则可以发挥出“1+1>2”的功效,例如某股份行Z行“直转联动”的全票据链条经营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在当地市场有竞争的贴现价格获取直贴客户,争夺票据一级市场份额,然后借助投研择机卖断或波段操作,获取流转及买卖价差。进一步的,为了确保票据经营资产的来源稳定、风险可控,Z行已将票据业务部管理边界前沿延伸至承兑环节,努力提升贴现回行率。而前文提到的M行,在迅速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管理架构,直转再次合一之后,今年亦是蓄势待发,雄心勃勃。
从当前市场走势以及大行的策略调整来看,我们认为票据经营最为困难的实际就是2016年,目前票据资产和资金之间的价差其实已经处于相当不错的水平,票据的冬天已经过去。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优质票据资产(商票、商票、商票!),将是今年市场竞争的重点所在,尽早理顺管理架构,可以尽早火力全开。
(全文完)
在这里,轻松读懂票据业务,深入了解发展趋势。由一群怀抱着中国梦的业内青年专家所策划建立,致力于为票据行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研究、法律等服务。本平台本着包容、合作、分享的理念,也欢迎有志之士参与合作。
联系人微信号:1391718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