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股市跌跌不休的同时,票据乱象的持续曝光,并牵涉股市,这让投资者忧虑更甚。
近期票据案件揭开了票据乱象的一角,而1月28日彭博新闻社又曝出:中信银行兰州分行去年发生9亿-10亿元骗取票据承兑案,该案去年第四季度因股市下跌而暴露出来。
票据融资热潮始于2014年4季度,当时票据贴现余额暴增,从2012-2014年2-2.5万亿猛增至2015年3季度的4.3万亿。
而不合常理的是:作为贸易双方支付工具的票据余额暴增时,却正是国内外贸易趋冷时。
票据案引发严查非法资金,有担忧认为票据业务整顿清理会造成大量资金流出股市。媒体报道指,目前各家银行的纸票业务均已暂停,电票业务仍少量在做。
事实上,暂停相关票据业务会一定程度上收紧流动性,以珠三角6个月票据的直贴利率为例,1月4日-28日之间票据直贴利率上涨幅度达131BP。
随着票据业务整顿清理趋严,收紧的流动性是否会引发股市进一步暴跌?
票据乱象要从近年兴起的“神奇”的票据功能说起。银行承兑汇票,这原本是一种解决贸易双方信任问题的支付工具(带融资功能),最后却成了中小企业的纯融资工具。
东方证券银行分析师王剑用例子解释了票据市场动作过程:
以上都是正常业务。后来,这一业务慢慢变味。
变味的关键在贴现。企业拿到票据,可以找别的银行贴现成资金。
按规定,开票据要有真实贸易。“提交给银行的资料都有贸易背景,只不过大部分是不真实的,融资票大概占到70%-80%,这个市场都知道这个问题。”一位熟悉票据的银行业人士庄明(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庄明介绍:“很简单,随便找个企业开个商票,再找个直贴行,直贴行可能是某大行的代理行,然后通过该大行背书转走票据,把钱套出来。”
“流向股市的不会多。”庄明表示,“行业里有漏洞,票据的资金挪用不少,但是做这行当的人都知道这钱是不能乱用,干这行的人一般都有点身家,他不会乱搞,如果把钱融出来,只是做票据和理财,流动性强,不会出问题。
当政策收紧银行不让做,大不了还掉这笔票据弄出来的钱。但是如果挪用去做股市等风险高的投资,一旦还不起,就会出现窟窿。”
事实上,,票据的不真实贸易漏洞难堵,因为融资方平仓资金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核查难度较大。
“票据出来的钱好些是投到票据或理财去了。比如,他们在银行买理财产品,再通过质押、开银票、套现等来赚差价,年回报有10%-20%,票据的价格才2%-3%,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而且没风险。”庄明说。“这种方式理财的收益很高,又基本没有风险。当然股票诱惑太大了时,也不排除有人挪去炒股票,这些是‘无畏’的人。”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农行票据违规事件问题出在票据保管环节,属于操作风险,不具有普遍性,对股市影响不大。
但银行票据风险事件以另一种形式影响市场。。
2015年12月底,银监会下发203号文,对票据业务风险作出提示,对通过票据转贴现手段消减资本占用、掩盖信用风险、,强调将“低风险”业务全口径纳入统一授信范围,禁止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
庄明表示,当票据市场规范清理整顿时,可能会出现违规使用的资金衔接不上了,“以前还有漏洞可以衔上,现在衔不上了。可能会曝出一些票据案”。但由于票据兑付不会集中到期,期限错开,所以票据案不会集中爆发。
广发证券资深银行分析师沐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类案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票据业务电子化程度低,仍存在手工交验环节,有空可钻,,加强对票据业务的流程监控。
沐华认为,由于票据贴现计入贷款额度,带有放杠杆效应,,对资金面和股市料将形成压力。
杨荣在研报中也表示,,金融系统会大力清查,尤其涉及股市资金。
预计银行业马上会启动票据业务全面自查。银行自查需一段时间,其间金额较大的黑天鹅案件或逐渐暴露,银行利润也可能受到影响。
不过,银行票据只有6个月期限,倒推回去,只有去年7月以后的资金才可能留在股市,而当时股市已出现大幅下跌,票据资金挪入股市的吸引力不足。而媒体报道的数据也显示,票据融资2015年下半年增长11%(注:全年为73%),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下降了1.09万亿元,去年7月份之后票据融资下降明显,说明票据资金进入股市的资金也不会太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