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产品推荐分享组

缺乏流通就会导致收藏品价格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在钱币收藏当中,经常听人讨论的无疑最多的是人民币,其次就是各种纪念币、金银币、港澳台币或者是外币,甚至民国时期的各种纸币,改革开放时期的产物外汇券和国库券,这些都有一定的收藏群体和研究发现。反观有种“纸币”,在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期,长期主导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这就是“粮票”。

            

很多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粮票在那个年代是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缺的东西,没粮票的话,有钱也未必能买到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有人说粮票是中国的“第二货币”,甚至还有人大胆假设说直接废除人民币的流通,因为没有粮票,再多钱也没用。但粮票毕竟是经济落后的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因此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粮票早已退出市场流通,成为了收藏品。

这里说的粮票是广义的粮票,包含了副食品券(例如肉票、油票、鸡蛋票、糖票等)和工业券(布票、煤票、肥皂票、自行车票等)。因为粮票本身包含和细分的项目太多,,而且很多粮票有时间限制,这就使得如今存世的粮票品种非常复杂,也非常地多,至今也没有一个比较完整完善的统计目录出现。这就使得粮票缺乏统一的认识,在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自然很少人贸然进入这块市场。

另外,粮票由于在那时是一种生存工具,因此粮票与一般的纸币不同的是,上面没有票号,也就是说在没有官方确切的发行量数据下,收藏者无法通过票号研究出较为精确的大致发行量,这也就给了收藏者一个很大的难题:存世量到底有多少。事实上这个确实无法统计,因此,虽然粮票收藏当中,价值高低仍然是靠“物以稀为贵”这一法则,但在未知具体量的情况下,没人能够就其价值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这也使得不收藏的人不会收藏,收藏的人不会轻易把藏品交由市场流通。而收藏品在收藏市场上缺乏流通就会导致收藏品价格涨幅缓慢,因此粮票收藏者自然就很少。

由于粮票在当时是紧俏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全新品相的粮票极少,如有,价值也好高。但如今很多网店会把一些成套的全新粮票作为赠品进行赠送,而这些所谓的粮票很多都是现代的复制品。可见粮票虽然不是大众收藏品,但其水仍然较深,对于不是非常了解粮票的收藏者来说,粮票并不是其合适的收藏对象。

 相比收藏品市场中的其他品类,粮票绝对算是“新生代”。我国自1953年开始在部分地区按户定量发行面粉购买证,到1955年起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实行粮票制度,并采取按人定量发行的办法,“粮票”也从那时起深入人心。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逐渐停止使用,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余年。如今,粮票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却开始以收藏品中的“新秀”这一身份继续活跃。


  粮票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生活的一种见证,是百姓生活的生动写照,小小的粮票中也蕴含着极高的人文与历史价值。,比如经济困难时期,粮票的用纸发生了变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语录粮票;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粮票使用专用纸还出现了防伪标识等等。可以说,小小粮票就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发展的见证,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历史价值正是其吸引人的最大魅力。


  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粮票自身是没有价值的票证,但凭粮票可买到国家牌价粮食,实际上粮票成了一种有价证券。粮票的面值等于国家牌价粮价与市场价之差。1993年后中国已取消使用粮票,粮票很快进入了收藏品的行列,全国集“粮”爱好者也在不断扩大。近两年在香港、澳门特区和欧美一些国家高价购买竞相收藏中国粮票中的珍品。随着时间推移,集粮热的升温,粮票收藏品市场也必将上扬。只要掌握好收藏粮票的基本原则,投资收藏粮票前景十分可观。粮票曾作为中国的第二“货币”,在中国历时40年,它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