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征宇
来源:宇仔资本论(ID:immcapital)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比七套房子更多的财富,也看到了历史的积淀和家族的传承,更看到了每一个个体的谦逊、平和、创新及进取。他们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家族传承与个体创新在他们家族里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前不久我刚回国一次,当时我在机场用叫了一辆车。在车上,这位司机朋友就和我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当谈到国内经济发展和孩子教育现状的时候,他告诉我说,家里之前因为拆迁的原因分到了七套房,所以,他并不苛求孩子能有很好的成绩。他笑呵呵地说:“我儿子就算考最后一名也没关系,因为家里的钱够我们家花一辈子的了。我现在开车拉客也是为了体验新事物,打发时间。”
当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我沉默了很久。沉默的原因是:金钱不是生活的全部,拥有金钱的多少和是否学习进取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历史上无数的事例都告诉我们,金钱不会是永恒的,而精神和文化才能传承千百年。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期间成就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而最近十多年房地产的高速发展,让不少普通人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增值红利,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居民个人资产也发生了几何级的增长。按去年年底瑞信研究院(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发布的最新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中产阶级(指拥有5万-50万美元财富)的人数已增长至1.09亿,其总财富达到了7.3万亿美元,中国成为了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富有国家。
然而在家庭财富增长的同时,很多人显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眼界和规划也需要相应的增长。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去欧洲,去美国,去发达国家旅游、留学、工作甚至定居,然而我们常常看到的却是负面新闻,例如中国游客在当地把奢侈品抢购一空,留下的却是各种不文明的举止行为。我在美国也经常看到一些华人“富二代”甚至“富三代”,他们在当地留学或居住多年,却没能讲上一口流利的英语,对美国的主流文化知之甚少,对吃喝玩乐等消费却十分精通,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的遗憾和惋惜。
那到底什么是美国的主流文化?也许很多人马上会说出几个关键词,例如宗教、自由、独立、创新……这些都对,但也比较宏观,而我会联想到之前“拥有七套房,孩子读书无所谓”的现实案例,如果把这个案例拿到美国主流人群里最精英的家族里,他们又会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家族文化呢?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美国东西部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我一直居住在美国西部,之前是洛杉矶,目前在斯坦福大学附近,这里背靠硅谷,是著名的创业之城,它吸引了很多美国人包括外国居民来到这里开拓创业。
我很多大学同学的父母都是白手起家,不断创新,一路将公司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经历过从零到一的艰难,体验过创业的痛苦和挫折,所以尤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觉得,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并不是金钱,而是精英文化的传承。
我记得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她的父亲毕业于耶鲁大学,对她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她后来也追寻父亲的足迹考入了耶鲁。在那一年耶鲁大学的新生欢迎会上,她的父亲作为耶鲁南加州分校学友会的会长,自豪地亲自迎接了自己的女儿入校。
这种“名校世袭”的例子在美国比比皆是,可以说是美国精英文化中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受父母辈的影响,精英阶层的子女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走上了“名校之路”,不过不要以为这条路是一条坦途,这些名校的名额并不会特别为他们预留,反而他们要为此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
在付出努力和汗水之前,父母会先给孩子“埋下”一颗种子。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会在假期里带他们去参观各类名校,让他们了解这些学校的历史和传统,逐渐熟悉并喜欢上这些大学。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埋下一个很深的愿望:我很喜欢这所大学,这是我梦想中的学校,所以我一定要努力,一定要进这个大学!这就成了孩子学习过程中最大的一个动力,也是推动自己向前的一个最大的目标。孩子自己会觉得,如果不进这个大学,将是我生命中最遗憾的事情。每一个精英家庭的父母都会很重视做这样的引导,成功的引导能让孩子不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望而去学习,因为他们明白这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
讲回努力和汗水,我的很多同学他们早在8、9岁就已经开始考SAT了,而且会安排考好几次。为什么他们在小学时期就开始尝试参加“美国高考”呢?
第一,获取经历,在考试中锻炼。有了这个经历,先不管最后分数如何,经过实战锻炼,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得很快;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地拿下SAT,那在学习的路上还有什么难题不能被解决呢?
第三,有了SAT成绩还能做很多事。很多美国的顶尖大学会在暑期推出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精英夏令营”,这些夏令营一般不收取费用,但甄选的标准非常严格,SAT成绩就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如果你很小就参加了SAT考试,并且成绩非常不错,那就有机会被挑选进入这些精英夏令营。在那里,你可以切身感受这些顶尖大学的校园文化,也可以结识很多和你一样优秀的学生。这样可以开阔视野,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进入名校学校的浓厚兴趣。
除了学习之外,社会实践也是美国精英家庭培育孩子的重点,更是常春藤名校录取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这些名校的招生可不是单凭成绩而论,还看中学生的个人能力和领袖气质,并考察学生是否和学校的风格相契合。
所以我的很多同学,他们会利用一切课外时间做很多有益的工作,比如,去一些不发达国家帮助那里的人做一些基础教育工作,为一些缺水的国家或地区募集资金建立水窖,又或者自己建立和发展一个有意义的项目;成为了这些项目中的核心人物,负责建立、组织和协调整个活动。
进入Intel工作之后,我去哈佛商学院读了两年MBA,在那里,我对“精英文化”又发掘了新的定义。哈佛大学在美国的东部,和我一直居住的西部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这里有着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很多历史悠久的大家族的后代都来这里求学,一代代的累积和传承使他们每个人身上都镌刻着深刻的家族烙印。
在刚到哈佛商学院的第一周,我认识了一个同学,他姓Fogg。Fogg是个非常优秀的同学,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在海军服役过一段时间,之后考入哈佛商学院继续深造。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闲聊,谈到为什么选择来哈佛商学院的时候,他告诉我说, “因为Fogg家族好几代人都是哈佛的毕业生,所以我也选择来这儿。”我觉得挺新奇的,就问他说:“哦,那你对这个学校一定有很深的感情吧?”他说:“是啊,下次有机会的话你可以去佛格博物馆(Fogg Museum)看看,这是我的曾祖父捐给学校的。”
不久之后,我才知道佛格博物馆就是哈佛艺术博物馆的一部分,全名叫威廉·海斯·佛格艺术博物馆,这是一座包含了西方中世纪绘画、雕刻等艺术珍品的博物馆,始建于1895年,里面的各种艺术品都是由Fogg家族捐赠给哈佛的。100多年前,他们家族已经有那么雄厚的实力可以向学校做这样的捐赠,更重要的是他们家族还传承并强盛至今,实在让我敬佩。所以,那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认识到一个具有百年传承历史的家族传人,他正循着自己祖先的足迹,来到哈佛继续深造。(哈佛艺术博物馆(Harvard Art Museums)由Fogg博物馆、Busch-Reisinger博物馆和Arthur M. Sackler博物馆组成。)
所以从哈佛商学院开始,我对美国所谓0.01%的精英家族人群产生了非常大的好奇。中国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家族财富的传承,往往延续不了百年;而美国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家族,又是怎么能很好地累积财富,并不断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继承人的呢?
首先,在我和Fogg聊天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非常的谦和。而当他邀请我去他祖先捐赠的博物馆的时候,也并没有丝毫的骄傲自大或高高在上的感觉。他只是很客气地邀请我去看看,就像邀请一个朋友回家做客那样,非常自然平和。
Fogg这个特点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同学,他是我到哈佛商学院第一天就认识的一个朋友,也是一个非常谦和的人,他姓Sanchez,家族在德州经营石油生意,就是有名的Sanchez Oil & Gas公司。
在和Sanchez的交谈中,我发现有几个特点和Fogg完全一样,而且背后的原因也一样。
第一,他们很谦和。从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出一丝丝炫耀或高人一等的心态,当他们和我谈到有关家族和企业话题的时候,只是告诉我,这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或许他们家族生意已经做到很大规模,家族财富已经积累到很高的程度,但他们从小就受到很严格的教育,不要骄傲狂妄,不要看不起别人。家族的确会为他们提供很好的教育机会,也的确比别人更多机会接触到优势资源,但这些机会是否能把握还是要靠个体自己去努力,家族也从不会告诉后代“这是你应得的资源”;
第二,他们很有家族使命感。Sanchez说:“我很庆幸我是这个家族中的一份子,我的责任和使命是确保家族荣誉和家族业务的延续,同时使家族财富能不断壮大。”培养家族使命感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靠之前所说的父母引导,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去体验好的学校、好的文化也包括家族理念,而从来不会靠父母的一面之词或僵硬说教。家族长辈认为对孩子来说,做到比说到更重要,就好比Fogg家族希望回馈给哈佛,他们一百多年前就付诸行动,捐献了博物馆,这样让他们后面每一代传人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族的言行合一;
第三,他们很有独立精神、创新精神。与很多中国人的认知不同,他们认为延续家族荣誉和个人独立发展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家族的框架,自己做一些事情,反而能产生很好的创新结果,往往还能促进和延续家族业务。
第三点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我在这位姓Sanchez校友的身上看得最清楚的。他从哈佛毕业后并没有回家族公司任职,而是向父亲借了一笔钱,自己创立了一家用水力裂压技术开发页岩气的公司。当时是2006年,页岩气在全美的产量还微不足道,没过几年,随着技术的突破,页岩气的产量剧增,尤其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奥巴马总统全力发展页岩气这个非传统性能源,开启了点石成金的传奇,也使页岩气减少了美国对外能源得依赖,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正是当初独到的眼光和创业的不懈坚持,使Sanchez的公司后来也成为了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能源公司,与家族传统企业已经不遑多让。后来我每次回学校参加校友聚会时,见到Sanchez都会和他聊几句。每次和他的交谈都让我都清楚感觉到,他朝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比七套房子更多的财富,也看到了历史的积淀和家族的传承,更看到了每一个个体的谦逊、平和、创新及进取。他们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家族传承与个体创新在他们家族里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作为家族的传承人,他们很清楚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他们有责任将家族的品牌和名声做得更好。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只是一味复制或做守财奴,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理念,骨子里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他们会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钻研和创新。我想这就是延续家族百年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介绍:
黄征宇,宇沃资本董事长、Intel前执行董事、美国白宫前官员。
10岁随家庭从上海移民至美国,拥有特别的东西方经历,对中美教育有深刻的认识,也对华人融入美国社会、职场、学校的种种挑战了如指掌,他一直致力推动商业、资本、科技和文化的全球化融合。
延伸阅读:
作者:万方中,来源:方独(ID:wansfang)
01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有、有官员、有制造业老板们,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
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3000到7000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2000年中国开放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子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的还给我。
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现在制造业急剧下滑居然想开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
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
你像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的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
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02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的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特别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
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个毛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的多多了。
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
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走狗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
有一天他偶然间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掉。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
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
再举个例子:
2000年,中国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对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工资才一两千块。
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没有充分地流通。
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不需要!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
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
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网上因为价格太透明,价格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而已很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价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
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
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03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他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
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
所以,只读书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 阅读能力的低下,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图片截自于网络):
这些人甚至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2. 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3. 凡事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前阵子我还了解到,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还比如我们很多所深信不疑的星座学、算八字,有时间我专门写文来写写。
4. 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也不怎么虚心。
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改正错误什么的了,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
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
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进行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这还是本科,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他的人群阅读率更是不堪目睹。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
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
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
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
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
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