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㈠ 商品的基本属性
⒈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⒉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 | 价值 | |
含义 | 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自然属性。 | 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其社会(本质、特有)属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
统一性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
对立性 |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者为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消费者为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给生产者。 |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不同商品的具体劳动方式各不相同,如农民生产粮食,工人生产汽车等,尽管生产粮食和汽车的具体劳动方式不同,但无论是粮食还是汽车,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这一点是共同的、无差别的。我们把这种无差别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叫做“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如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虽然有使用价值,但它们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人要,凝结在其中的劳动就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就不能形成价值。
■判断商品的方法:
①定义法:凡是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属性法:凡是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③领域法: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㈡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⒈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要比商品晚的多。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货币产生。
⒉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⒊本质: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指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㈢货币的职能
⒈基本职能:
⑴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特点: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③影响: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⑵流通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特点:执行这个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③影响: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卖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
■商品交换形式,在货币产生之前,主要是直接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商品——商品;货币产生之后,商品交换包括卖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又称为商品流通。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生产者。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流通手段≠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是商品的交换形式,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⒉其他职能:
⑴支付手段:
①产生:随着赊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
②特点:执行这个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③表现:清偿或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比较: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商品和货币让渡过程的差异。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商品和货币的过渡是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进行的,表现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的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和货币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表现为“赊销赊购”。
⑵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
⑶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流通支付。
■通过关键词来区分货币的职能:
职能 | 关键词 |
价值尺度 | 多用“标价”“价格”等词语 |
流通手段 | 多用“购买”“买卖”“现场交易”“现场支付”等词语 |
贮藏手段 | 多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词语 |
支付手段 | 多用“赊销赊购”“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
世界货币 | 多用“购买外国货”“国际支付”“国际结算”等词语 |
㈣金属货币与纸币
⒈产生:金银条块——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
⒉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⒊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正确认识纪念币:
①含义: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的、由国家统一计划发行的法定货币。
②特征:具有特定主题和限量发行。
③意义:纪念币在作为法定货币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收藏、保值和投资价值。
⒋发行:
⑴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额,决定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⑵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值/货币价值)/货币流通次数=(代售商品数量×商品价值)/(货币流通次数×货币价值)。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商品价值成正比,跟货币流通次数(即一定时期内货币在买方和卖方之间转手的次数)、货币本身价值成反比。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 通货紧缩 | |
含义 | 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 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
表现 |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
本质 |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
成因 |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社会总需求膨胀;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调整等。 | 货币的实际供应量小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社会总需求不足;金融危机等。 |
影响 | ①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②通货膨胀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既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经济发展,又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①从短期看,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抑制投资过热和物价上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②但从长远看,长时间需求不足和物价下跌,会严重影响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导致市场疲软,经济停滞萧条,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
对策 | ①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②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增收节支,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③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投机规模及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等。 | ①综合采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②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③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改善供给。 |
联系 | ①都是由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导致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不一致造成的。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
■财政政策: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以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等;
■货币政策:和银行有关的政策。如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信贷规模、信贷结构等。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通货膨胀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现价-原价)/原价=物价上涨率。
■纸币贬值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现价-原价)/现价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PPI: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的简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练习2017年高考真题
1、(全国卷III)12.小夏使用信用卡在北京透支8000元购买了一台外国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B.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答案:C
考点二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㈠ 货币与财富
⒈金钱的意义: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一定意义上说,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⒉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㈡结算和信用工具
⒈结算:核算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收支往来。常用的结算方式有两种: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⒉信用工具:
⑴信用卡:
①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可以在指定的消费场所消费,可以在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账,还能获得银行指定额度内的贷款。
▲信用卡≠银行信用卡
②作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⑵支票:
①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在我国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转账支票不能当现金支票使用,现金支票也不能当转账支票使用;二者都不能直接购物消费。
㈢外汇和汇率
⒈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外币
⑴外汇包括外币,还包括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商业票据、银行存款凭证);其他外汇资金。
⑵外汇虽然包括外币,但并非所有外币都是外汇。只有能用于国际间结算的外币才是外汇,如美元、欧元等。
⒉汇率:
⑴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汇率的表示方法采用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如:100美元=628元,读作“100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为628”,或“人民币对100美元的汇率或汇价为628”。
⑵汇率的变动: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贬值,外币的汇率跌落。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①最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和经济增长速度。
②国际收支状况。顺差时,外汇供应大于需求,本国汇率上升;逆差时,本国汇率下降。
③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汇率趋于降低。
④利率。当一国利率高于其他国家时,该国汇率趋于上升。
⑤财政和货币政策。一般说来,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会造成巨额财政收支逆差和通货膨胀,会使本国汇率降低。
⑥心理预期。
⑦重大突发事件。
⑶汇率变动的影响:
①若外币汇率跌落,本币汇率上升,则:有利于本国进口,不利于出口;有利于本国居民到外国旅游、留学、消费,不利于外国居民到本国旅游、留学和消费;有利于本国对外投资,不利于吸引外商在本国投资;有利于促进本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不利于本国增加就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②若外币汇率升高,本币汇率降低,则: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外国居民到本国旅游、留学、消费,不利于本国居民到外国旅游、留学和消费;有利于本国吸引外商投资,不利于本国对外投资;有利于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经济增长。
⑷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①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⑸汇率变动的计算
■通货膨胀与汇率变动:假设原来M国对N国的汇率为m:n。若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X%,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1+X%):n,若N国的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n(1+y%),若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X%,N国的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1+X%): n(1+y%)。
■纸币升、贬值与汇率变动:假设原来M国对N国的汇率为m:n。若M国的货币升值X%,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1+X%):n,若N国货币升值y%,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n/(1+y%),若M国的货币升值X%,N国的货币升值y%,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1+X%): n/(1+y%)。
◎外汇储备:
①含义: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即外汇储备。
②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
③用途: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
练习2017年高考真题
1、(天津卷)5.随着我国银行卡用卡环境的持续改善,在线支付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和使用。对银行卡用户而言,这不仅方便了国内的日常消费,也满足了境外消费的支付需求。这里的银行卡在线支付( C )
A.体现了货币价值尺度职能
B.规避了汇率波动的风险
C.体现了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D.增强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全国卷II)13.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人民币元/100美元)由645.79振荡走高至689.06,这对我国对外经济造成重要影响,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推导正确的是( D )
A.美元升值→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下降→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
B.美元贬值→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上升→有利于中国进口美国商品
C.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下降→有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
D.→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上升→不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
答案:1.C2.D
考点三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㈠ 供求影响价格
⒈当需求量增加、供给减少时,导致商品短缺,购买者竞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高价以满足需求,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
⒉当需求量减少、供给增加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低价出售以处理库存,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
■卖方市场: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卖出去。
■买方市场: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㈡价值与价格
价值 | 价格 | |
含义 |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
作用 | 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根本属性 |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
影响因素 |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本等。 | 商品价值、供求关系、纸币发行量等 |
联系 |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 |
㈢商品的价值量
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⑴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计算方法:
①如果生产某商品的生产厂家有无数个或者不确定个,这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大多数生产者生产该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决定。
②如果生产某商品的生产厂家数量较少且确定,这时,生产某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一定时期内生产所有该商品所用的总时间除以商品的总数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甲商品数量×甲个别劳动时间+乙商品数量×乙个别劳动时间+……)/ (甲商品数量+乙商品数量+……)。
⒉个别劳动时间:
⑴含义: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⑵个别劳动时间对生产者的意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⒊劳动生产率:
⑴含义: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表示;另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一般来说,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平均到每件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越少,产品的价值量就越小,价格越低。
⑵分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⑶计算:
现价=原价/(1±社会劳动生产率);数量(使用价值量)=原数量×(1±劳动生产率);其中,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用“+”法,降低时用“﹣”法。
㈣商品的价值总量
⒈含义:价值总量指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商品的价值量总和。
⒉公式: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下图,
㈤价值规律:
⒈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货币出现以前,表现为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量相等;货币出现以后,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等价交换并不是存在于每一个场合,而是从整体上说,它存在于一个较长期的平均数中。
⒉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文物、名画、邮票等特殊商品的价格也会上下波动,但一般总是高于其价值,这是因为它们的价格变化不能引起商品生产扩大。
◎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市场能够较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说到底是通过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通过对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调节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辩证地看待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需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比如,价值规律会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影响价格的因素:
⒈供求影响价格。需求量增加、供给减少,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供给增加,价格下跌。
⒉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
⒊货币本身的价值。一般说来,商品价格同货币本身价值成反比。
⒋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发行量同商品价格成正比。
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⒍其他因素:地区差异,市场垄断,消费心理,民俗习惯,不法商贩哄抬物价等。
■稳定物价的措施:
⒈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⒉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⒊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合理控制纸币发行量。
⒋依法打击不法分子哄抬物价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⒌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练习2017年高考真题
1、(全国卷II)12.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品牌众多,竞争激烈。2016年,多数国际厂商出货量同比下滑。中国某厂商依托技术创新和流程创新,自主开发芯片、电池等核心部件,生产出功能更强、性价比更高的手机,出货量逆势增长58.4%。该厂商的成功得益于( )
①依托自主开发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增加
②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获得竞争优势
③依托自主创新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扩大了商品需求
④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增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C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