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有官员、有制造业老板们,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3000到7000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2000年中国开放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子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的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现在制造业极具下滑居然想开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像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的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02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的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特别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个卵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走狗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
有一天他偶然间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掉。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了什么卵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
再举个例子:
2000年,中国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对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没有充分地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
不需要。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
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网上因为价格太透明,价格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而已很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价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
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03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他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所以,只读书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 阅读能力的低下,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
这些人甚至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2. 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3. 凡是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前阵子我还了解到,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还比如我们很多所深信不疑的星座学、算八字,有时间我专门写文来写写。
4. 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也不怎么虚心。
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改正错误什么的了,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进行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这还是本科,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他的人群阅读率更是不堪目睹。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
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01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02
今天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话。
03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04
有人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常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05
拓宽灵魂的广度和宽度,能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
06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07
“读书,让我即使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强大至今,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妆。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嚣之声,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滚烫心灵,但书本给了我所有智慧和情感。”
08
“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09
我读书为的就是不遇到我不想遇到的人。
10
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01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读书有什么用?
前段时间发生的一则新闻,大约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千古难题”。
阿里四十万年薪招聘60岁以上老人做淘宝调研员,一瞬间三千名大爷大妈投了简历,最后阿里选出了十位进行初选,而这十位初选者的简历非常亮眼。
1、62岁的黄爷爷,人称“IT小鲜肉”,能够熟练运用PS、office办公软件,还会运营微信公众号,制作H5手机动画。最厉害的是,他还组织了多次老年防骗课堂。
2、83岁的李奶奶,清华大学毕业,退休后开始学电脑,三四年前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有6年网购经历,是十几个微信群群主;目前还在不断学习比特币、区块链、机器人等新鲜事物。
3、81岁的薛奶奶,65岁开始自学备考,通过不懈努力,在13年后终于拿到天津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目前薛奶奶精通五门语言(中文、英语、法语、俄语、拉丁语),还能够熟练制作Excel表格、运用 Photoshop。
薛奶奶
薛奶奶的学习笔记
看到这里,不得不说,这几位老人,牛逼!
老人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都已经这么努力了,你还有什么资格混吃等死?
02
张泉灵说: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再见都不会跟你说一声。
这句话有些残酷,但却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事。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读大学有什么用? 你看那北大毕业的还有卖猪肉的,清华毕业的还当保安,我手下刚招来的985大学的高材生,来了还不是要从打杂开始干?
还有人说,你看那些当年的高考状元,哪个成为行业领袖了?应试教育不行,净教出一些死读书的书呆子。
更会有人说,我们公司一招聘,投简历的都是211、985,来了也没发现好到哪去,眼高手低,有的大专生可能还更踏实肯干一点。
可是,去年发生的另一件新闻,却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唐山为老百姓做好事,撤销了周边所有路桥收费站。
这原本是一件大好事吧?
没想到,却遭到收费站工作人员的反对。
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里显示,这些收费人员围住了领导要一个说法,在人社局已经按照《劳动法》给予经济补偿的情况下,要求政府解决工作。
其中一位姐姐振振有词: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36岁,就学不了什么东西了?!这样的言辞令人瞠目结舌!
不知道这位只有36岁的大姐,哪来的自信,在这个任何人都可能被随时淘汰的时代,敢说自己除了收费啥也不会,而且也学不会了。
这世上可没有永远的盒饭。
对比前文的学霸奶奶,人和人的差距,真是比人和那什么还大。
03
都说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纵观那些事业有建树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他们都是终身学习者,都对知识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渴求。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最强大脑》“科学判官”魏坤琳在北大看见很多聪明学生,但这些聪明人中,不少毕业后未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为什么?
因为很多学生小时候一直是外部驱动,被老师家长逼着学习,已习惯传统学校教育,一旦进入大学没人管,便放松了下来,学习没有动力,自然就中断了。
“再努把力!挺住,高考完了就好了!大学随便你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多少人是在这种对大学的美好憧憬中咬牙坚持完残酷的高考?
有一位博导说,90%的学生都是把大学当疗养院用的,剩余的10%中又有90%是准备四六级、考研和出国考试,其逻辑还是差不多:咬牙辛苦这阵子,以后就可以享福了....
长此以往,四年大学读下来,不但与社会脱节,还失去了学习能力。
04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新华字典上有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阿隆曾经是当地百货大楼的副经理,那时候的售货员,是人人羡慕的职业。
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阿隆一直坚持学习财务,找到一个机会调入了政府,当时的政府干部,待遇远远比不上售货员,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但没几年,当他在政府开始站稳脚跟,百货公司转入市场竞争,曾经那些趾高气昂的同事一下子从天之骄子变成了市场的弃儿。
真正的有远见,是你在风暴之前就未雨绸缪,抓住机会学习,野蛮生长,而不是说燕雀处堂不知大厦之将倾,在你最好的年华,满足于优越感和舒适区。
我有一个同学,在他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刻,工薪阶层的父母感慨道:
真好,这辈子好歹不用再做工人了啊!
结果,等他跨入了社会之后才发现,现在公司格子间里的小白领,就相当于父母当年厂子里的纺织女工,入职门槛低,工资甚至拼不过煎饼大妈,日复一日进行着重复性劳动。
把进入名校当成未来成功的保护伞的人,多半成为了期盼着光明未来的普通人,梦想着有一天会有骑着白马的伯乐,倾慕于自己的才华,不惜付出年薪百万,却从不为此而努力。
05
在知乎上经常能看到大学生提出这些问题:
“大学生如何一年赚一百万?”
“月入十万难吗?”
“有哪些暴利的项目?”
是的,这些年轻人什么挫折也没受过,进入了所谓名校,却发现人生的道路瞬间堵死了。
好像处处都是路,却处处都走不通,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不肯吃苦的性情,让他们根本寸步难行。
而寸步难行的关键,往往是他们停止了学习。
学习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取得一点点的成效。
而这一点点,却往往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总是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看到中国老人摔倒讹钱、公交车让座等新闻,让“老人”这个群体被妖魔化
有人83岁拿到名校文凭,做着高薪工作;也有人年纪轻轻,就以为人生走到了终点,蝇营狗苟地甘做废人。
你总抱怨生活不公,总羡慕人家拥有一切,但扪心自问,你付出过、努力过吗?
当离开学校,你还愿意学习吗?当年过半百,你还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吗?
连这几位80多岁的老人都可以像打了鸡血一般学习,你还有什么资格颓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而最关键的,是要一直修剪和浇水!
2018惟健康和学习不能辜负
你,准备好了吗?
卓越品牌联盟
——超越优秀,塑造卓越
联系电话:18500281178(同微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