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银行人那么多,你是最特别的一个!
建国初期储蓄海报
“五万亿元的价值”
这张“五万亿元的价值”的宣传海报,说是全国每人节省一万元存入银行,建国初期五万万同胞聚积的财富,可修多少水利大坝,造多少飞机大炮,筑多少厂房铁道,建多少医院学校。
需要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币值动荡,百废待兴,一万元即相当于后来的一元钱。直至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按照10000比1的比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元钱能干什么”
画面略有差异,主题却殊途同归:每人储蓄一元钱,全国可以积累7亿元。那么在当时如果有了这笔钱,能办成哪些事呢?
每人储蓄一元钱”宣传海报
新中国建国后的30年间,家家户户过的都是紧日子。当时的统计数据说:“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元。”一元钱也是钱,可以聚少成多,集腋成裘,“我为祖国做贡献”的自豪感,也就在这“一元钱”的微薄举动中油然而生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
都是新事物
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储蓄宣传画,那时储蓄的种类比较少。
1980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适应各阶层群众计划安排生活的需要,决定增加储蓄种类和档次:在现有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内增设三、五年期档次;增加积零成整定期储蓄一种;恢复存本取息和整存零取两种定期储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储蓄“花样”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
国库券,1981年起发行
也就是“国债”的前生
生活条件变好
当年的银行这样做储蓄科普
1980年代一家银行的储蓄广告单
如何让储户明白储蓄的意义呢?这两则,都是银行当年做储蓄科普的文字:
——同志:您若想积聚一笔资金准备畅游祖国美好的河山,最好您每月存储人民币20元,三年到期可得本利787.93元,它能满足您的意愿。
——同志:您若每月存储6元钱,三年到期将得本利236.38元,可买一台洗衣机;五年到期将得本利425.88元,可买电视机一台。
——青年同志们:您若想筹备一笔必要的结婚费用或购置一套实用家具,最实际的办法是每月存储20元,五年到期积资1419.60元,它能“成人之美”。
——家长们:您非常关心子女的前途,并需为子女准备一笔教育资金,请您每月存储10元或15元的五年期积零成整储蓄,它可以帮助您解决这个问题。
80年代的一期《储蓄画刊》,是这样为“食息族”算账的:
一千元存定期,一年获利息57.60元,可买手表一块;
三年获利息205.20元,可买缝纫机一台;
五年获利息396元,可买黑白电视机一台;
八年获利息720元,可买洗衣机、自行车、大衣柜一组。
-END-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文章转自:大头柜员和小头行长 (ID:wdnxs2)
图文来源:综合自互联网及上海市档案馆官方微信 @档案春秋
关于版权:我们尊重原创,转载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处理。
联系方式:微信号 msshu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