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产品推荐分享组

为什么很多人不读书,一样当老板挣大钱?答案震撼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者:万方中,来源:方独(ID:wansfang)


导 读


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01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有、有官员、有制造业老板们,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


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3000到7000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2000年中国开放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子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的还给我。


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现在制造业急剧下滑居然想开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


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


你像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的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


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02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的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特别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


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个毛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的多多了。


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


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走狗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


有一天他偶然间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掉。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


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


再举个例子:


2000年,中国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对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工资才一两千块。


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没有充分地流通。


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不需要!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


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

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网上因为价格太透明,价格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而已很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价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


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


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03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他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


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


所以,只读书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 阅读能力的低下,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图片截自于网络):




这些人甚至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2. 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3. 凡事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前阵子我还了解到,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还比如我们很多所深信不疑的星座学、算八字,有时间我专门写文来写写。

4. 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也不怎么虚心。


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改正错误什么的了,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


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


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进行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这还是本科,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他的人群阅读率更是不堪目睹。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


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


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


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


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


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方独

活着就是为了讲好故事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延伸阅读:


一、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




文:


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来个人而已。


,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尽管经典讲得那么热闹。


教育是个牺牲,很难有成果,可是虽然如此,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学》《中庸》,“性”在学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来带来的,父母遗传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两方面,生理、身体上的,还有思想情绪上的。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学生里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当时读小学的时候,谁知道他啊,现在觉得很伟大,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几千年都是私人办教育,现在是政府办学校。推翻满清之后,所谓最好的学校,你们知道北大、清华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


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在社会上有贡献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学校出来的。


读书是为明理,而非谋生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


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


超负荷教育是“竭泽而渔”


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等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千年人类基本的错误观念。从古至今,外国也一样,这是一个自私的想法,天下事为什么要你的儿女好,别人的怎么办?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状元?你们知道几个?现在都要考清华北大,一百年后大家知道清华的第一名是谁?


我曾公开讲过,现代教育没有方向的。现在大学生那么多,就业有问题,教了知识,没有教他谋生的技能,(毕业了)按理说应该贡献社会,,这是什么社会啊。


现在几千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希望到北京、上海,拿高薪,他自己的本事能不能拿到高薪,自己也不清楚。


学校当然可以承担(人的品德修养的教育),现在学校哪有管这些啊?但现在很多中年以上的家长本身就没有资格做家长啊。


他们受白话文教育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都没有,西方的也不懂,大家向钱看,赚钱,买房子,买股票最重要,怎么教育啊?


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过分要求,让他自由发展。教育不在于他将来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长大做个好人。什么叫修佛修道?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养。


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这是起码的。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


中国原来有很多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来做“仕”的,因为他有谋生的本事。


读经无法代替心性修养


现在社会上大家带领儿童读经,乱读。儿童读经,我在台湾提倡了几十年,李素美、郭姮晏她们到不发达地区去推广,现在差不多普及了。


但是大家不要弄错了,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对立,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不要以为读经就可以当饭吃了,也不要每天读很久,读烦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钟快乐地朗诵慢慢就容易背下来了,不要变成负担。


孔子的心法弟子是曾参,曾子著《大学》,我前几年出了《原本大学微言》就是讲这个。“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讲身心修养的。


所以“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纲要,是身心修养的“三纲”。


下面接着讲修养阶段程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为什么要静坐。我叫它七个阶段: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个修行不一定要静坐,不一定要盘腿,随时都可以修养,站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养心性的宁静。


《大学》接下来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大学》讲的内容,就是触动中国教育的一个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啊?从心性修养开始!


二、读书的意义是什么?看张图你就明白了


昨天一个朋友问我,

读书有什么意义,

看天还是天,

看水还是水,

心中还是有好多话,

说也说不明。


小编给你看一张图~

你就明白了~



——. END .——


若您觉得本文对您有价值

请转发朋友圈并推荐给您的好友!


本公众号投稿信箱:674290@qq.com

欢迎转发!留言!投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