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吃饭、穿衣、洗澡、购物等等都需要票证的年代吗?对于当下的青年一代,这样的生活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票证的确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时的孩子们几乎都穿着补疤衣裤,口腹之饮长期得不到满足,但苦中有乐,身心很健康。
从1955年国家发行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开始,至1993年票证的终结,其间的城镇居民经历了漫长的“票证时代”。五、六十年代,物质很匮乏,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和票证政策,采取低物价的分配供给方式,公平地保证了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集中财力、物力大力发展经济和国防建设。因此,那个时代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创业、与贫穷落后抗争的进取时代。
本人收藏的票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市、本省和部分省市区当时吃、穿、用、行等方面的特点,此外还推出那个时期的部分人民币和其他零散票证,也许能让大家在感受时代的变迁中引起某种共鸣。
岁月虽已远去,注入身上的时代痕迹却永不磨灭。票证作为记忆的载体,诉说着曾经的悲喜,是否能勾起你对当年往事的回忆?
—、粮票:城镇居民吃饭的特殊票证
(一)全国粮票。到省外出差旅行得先把全国粮票换好,否则你到外地有钱也是要饿肚子的。
(二)地方粮票,只在本省通用。按岗位定量,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的最高可达45斤,机关单位人员只能享受27斤。
(三)具有时代特色的特殊粮票---语录票。
(四)1958年度量衡改制前,16两为1斤,两张四两的粮票只能买到半斤粮食。
(五)粮食按粗细粮搭配供应,包谷、红薯干都是粮食。
(六)地方购粮券、职工内部粮票,是一种固定的粮食分配使用票券,地点固定,对外不流通。
二、油票:每人按定量供给
油票主要供应植物油,居民每人每月供给三两(有的省月供六两)。
体现政府对母婴健康关爱的~产妇油票。
三、副食品票:每月能打几次牙祭
那时盼望家里来客人吃饭,改善生活。
糖烟酒等紧俏副食品自然也是按人定量凭票供应。
四、日常生活用品的供给,保证居民的基本需求。
单位发给职工洗澡理发票,不过只能在指定地点使用。
大中城市发放的居民煤球票。我工作后曾享受单位每年半卡车无烟煤送到父母家里的福利。
别样的知青补助物资专用券。知青下乡所需的电池、温水瓶、弹子锁等日用品皆凭券购买。
五、布票、棉花票,集中使用
兄弟姊妹穿上一身新衣服过新年,再有两块压岁钱揣在身上转转街,心情一定很好。棉衣大的穿了小的穿,新棉衣三、五年才换一次。
。
六、稀缺的专用购货券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当时称为“三转一响”,那家有上两样已不错了,即便把钱存够,也要把亲戚朋友的购货券集中起来才能购买。木材属特批货物,异地私运是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的。
七、职工食堂菜饭票
单位职工食堂的饭票是定量的,菜票可根据经济条件购买。有朋友来,都带到食堂就餐,许多人都有过一个月的饭菜票半个月吃光,只好向别人求借的经历。
三线建设时期厂矿大企业食堂的菜饭票。
保存至今的福建省公安厅招待所饭票,30年前出差时曾在那里吃住过几天。
八、其他零散票券
农民出工有工分票、单位车辆加油有汽油票,看场电影、单位搞文艺活动都需票券。
那时的旅社都是国营的,外出打电话是要长话短说的。
电影票、录像票、电视入场券,时代发展变迁的真实记录。
九、国库券,采取摊派形式发行给个人
当时许多人将国库券低价兑换成现金或用来兑换日常塑料用品。
建设公债是国家50年代开始向个人、社会团体举债的一种收入方式,1968年国家还清所借债务。以工代赈是以粮食或商品付给劳动者报酬的一种形式。
十,六、七十年代流通的人民币
那时的“大团结”票面,比现在的百元大票价比高很多。贰元票面发行量少且大写“贰”印错,升值幅度很大。
附:。
收藏·编辑:杨再刚(一缕阳光),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六盘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红色收藏爱好者。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一缕阳光”